? ? ? ? ? ? ? ? ? ? ? ? ? ? ? ? 1
幾個同事在那里聊天,我在一邊微笑以對,沉默不語。
過了一會兒,我翻開手機閱讀《通往財富之路》最新更新的文章。李笑來老師一如既往提出了一個讓人非常驚訝的概念:這個世界是有生命的。
我慢慢閱讀到最后,李笑來老師這周只提出了一個思考問題:
你的世界里有哪些不完美的地方?
我在筆記本上寫下
1、工作離家遠;
2、沒結婚;
3、工資有點低。
寫到這里就寫不下去了,正當我苦思冥想找出生活中的不完美之處時,我突然想到好像一年以前我在日記中記錄了好多生活中的不完美之處。
晚上下班,我找出自己的日記,上面寫了好多條的不完美:
1、離家遠;
2、工作任務重;
3、上班時間長;
4、工作環境差;
5、同事不好相處;
6、身體不好;
7、工資低;
8、人很倒霉;
9、懷才不遇;
10、自己情商低;
11、學生不聽話;
12、沒有人理解我,家人不夠疼我;
13、小外甥很活潑,管不住他……
看到我一年以前的記錄,我真的是目瞪口呆,我一年以前是這樣一個自怨自艾、怨天尤人的怨婦?
好像真的是我啊,我以前總是認為自己是一個倒霉的人。高中的時候身體不好,學習不好,家庭不好,導致我沒有考上心儀的學校,在大學里屢次因為身體不好差點退學。
畢業之后,找工作四處碰壁,在找工作的過程中丟失錢財無數,最大的一筆就是1000塊錢和兩部手機,銀行卡、身份證就不算了。
我的粗心大意經常被家人批評,引發我強烈的不滿,常常反彈回去,搞得我和家人的關系很緊張。
考上老師后,工作環境差,任務重,同事不好相處,領導難纏,身體又再次拉警報……總之,我是天底下最倒霉的人,最可憐的人。
前后對比,我現在似乎身處另一個世界,找到了自己的興趣所在,每天都是心懷感恩,樂意幫助身邊的同事。
我喜歡上課時,天南海北、中外古今地暢快的跟學生們交流自己的學習心得。
我也喜歡安靜的聆聽周圍同事嘮家常。
我也喜歡下班之后,獨自一人占據整個辦公室,沉浸在學海之中。
我更喜歡夜晚的校園,和同事在學校操場上盡情奔跑……
一念一世界,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家庭環境沒有變,工作環境沒有變,同事沒有變,工資沒有變,唯一改變的就是我的心境。
我溫柔照顧身體,身體恢復了健康:
我寬容對待他人,他人也寬容對待我;
我善待這個世界,這個世界也善待了我。
人是有生命的,具有生命的人類組成了這個世界。所以這個世界也是有生命的。它可以感知到我們如何對待它。世界也會按照我們對待它的方式來回應我們。
就像照鏡子一樣,我們對鏡子里的那個自己笑,鏡子里的那個自己就會對著我們笑;反之亦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這種解釋似乎太唯心了,有點讓人難以接受。
似乎情緒ABC理論可以解釋一下。
ABC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創建的。A是引發我們情緒的事件,B是我們的信念或者我們對于事件的詮釋,C就是結果,即我們由此產生的情緒和行為。
比如說一個事件:我們單位評職稱,沒有我。我是如此詮釋:我認為領導不公,有暗箱操作。引發的結果就是我抱怨領導不能公平對待我,這種不滿的情緒影響了我的工作效率和同事關系。
然而,現在同樣的事件,我是如此詮釋:領導也許有不公的存在,但是我是為我自己工作,我要為工作負責而不是領導負責。如果真的總是存在這種情況,那我就需要和領導好好溝通一下,再做出判斷。
由此引發的結果就是,我雖然也會生氣,但是我不會因為生氣影響工作和同事的關系。我會認真思考自己最近的工作情況,準備好找機會和領導溝通一下。
同樣的事件,因為不同的信念或者不同的詮釋,而產生了不同的情緒和行為。情緒ABC理論的創始人埃利斯認為:正是由于我們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們產生情緒困擾。如果這些不合理的信念久而久之,還會引發情緒障礙。
我就是在不安、焦慮、抱怨,甚至抑郁中度過了將近十年。這種情緒障礙讓我情緒失調,經常因為一件小事自責、嫉妒、憤怒;經常失眠,半夜兩點準時醒來,醒來之后睡不著,就會更加胡思亂想;經常感冒,甚至身體的某個部位經常疼痛,但是反復檢查結果我很健康。種種情況加在一起,常常讓我有生不如死的感覺。
種種不合理的信念包括:
第一,絕對化的要求。人們常常以自己的意志為出發點,認為某事物必定發生或者不發生。我就總是希望別人能聽從自己的意愿行事,稍微不符合自己的意愿,我就會抱怨外界。
誰也沒有義務滿足我的意志,如果這個世界真的會按照我的意志行事,會是怎樣的一個光景呢?這不由讓我想起小時候看過的動畫片《哆啦A夢》中的一個場景:大雄喜歡靜香,討厭胖虎,但是靜香喜歡別人,胖虎經常欺負大雄。大雄就讓機器貓想辦法,后來機器貓給了大雄一個法寶,可以讓世界以他的意志為轉移。
結果就是大雄討厭胖虎,周圍的人都不喜歡胖虎了,胖虎被所有人都孤立了。大雄看到胖虎的下場洋洋得意,就心滿意足的去找親愛的靜香。卻發現靜香家被全城的男女老幼都包圍了,齊聲喊道:“靜香,我愛你!”大雄此時才后悔不已,原來世界按照自己的意志來行事,也不是什么好事情。
第二,過分概括化。這是一種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維的表現。比如說,我在工作單位是受到了一些不公平待遇,我就認為工作的同事都不對我友好。實際上,我卻忘記了每次周末回家,都是坐同事的車,而且同事還要繞好一段距離,才能送我到家門口。然而,我卻沒有將同事的好意記在心上,只是看到了壞的一面。
第三,糟糕至極:這種觀念認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發生,那將是非??膳潞驮愀獾?。比如我生病了,是有點虛弱,但是我能將自己的小病擴大到不可治愈的癌癥,總是認為自己得了大病,反復去醫院檢查。醫生檢查我有些小毛病,回家吃藥就可以,我總是質疑醫生的能力,就從縣醫院,折騰到市醫院,還想去北京,但是最后總是因為經濟問題不了了之。我的情緒總是陷入這種可怕的想象中無法自拔。
現在我想起這些,就覺得細思恐極,不敢相信自己曾經有過這么多可怕的念頭,還好還好,我堅持了下來,我堅持活在這個不完美的世界,并且和它和平共處。
人們不合理的思考引發了更多的負面情緒和不恰當的行為,這些情緒和行為又引發了新的負面情緒和行為,從此陷入痛苦的循環中不可自拔。
因此,我們如果想要從這種痛苦的循環當中解脫出來,首先要停止思考,然后重建合理的思考。
我們的大腦如果給它一個信念,它就會不同的搜集、分析、比較、評價、批判,通過這些過程不斷的使這個信念合理化,并且讓我們深信不疑,直至難以察覺。
就像我們前邊所說,我以前認為自己是個倒霉的人,我就會從周圍尋找各種具體事例和數據支持自己的觀點,但是我難以察覺自己為什么深信自己是個倒霉的人,我生活中就沒有幸運的事情發生嗎?我為什么總是視而不見呢?
所以,我們要放慢思考,甚至停止思考,才有可能捕捉到自己不合理的思維模式,而不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受舊有的思維模式的操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我放慢,停止思維模式的方式就是冥想。找一個安靜的房間,保證自己在這里、在這個時間段不會被他人打攪。讓自己的身體保持舒適,最好是沐浴過后,穿戴輕松舒適的衣服,除去讓自己感覺束縛的首飾,散開頭發,平躺到床上。把手腳擺放到一個自己舒服的位置,閉上眼睛,放慢呼吸,將所以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呼吸上,全神貫注,放空自己的大腦。
有的時候腦子中會出現各種情緒,各種聲音,不要去評判他們,接受他們,不管合理或者不合理。注意力如果遠離了呼吸,就將它拉回來,繼續放到呼吸上,讓注意力跟著呼吸的節奏起伏。
剛開始的時候很難做到放空大腦,但是沒關系,這個是正?,F象,只要堅持做這個練習,我們大腦保持空白的時間會越來越久,我們的情緒會越來越平和,我們對待自己和他人會越來越有耐心,有一天我們會對大腦中的思維微笑。
只有大腦放慢、停止思考,我們才有機會審視自己的思維模式是否合理,才有機會尋找個好的方式解決生活中的困難,而不是一味地逃避困難,逃避痛苦,讓困難和痛苦成為我們生活中的攔路虎。
發現了大腦中不合理思考的存在,我們就將它記錄下來,這樣方便思考過程呈現在我們面前,找出它的不合理的地方,加以修正。
我經常做的方法就是寫自我覺察日記,根據前邊介紹的情緒ABC理論演化而來,是哈弗大學積極心理學教授Talben發明的(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去網易公開課搜《積極心理學》,觀看完整版)
記錄的時候分三步:情緒、行為和認知。
比如我舉個自己的例子:
一、情緒。我的情緒很不好,身體很難受,喘不過氣來。
二、行為。我以前都是吃藥,吃好多好多藥,吃藥對于我來說就像吃飯一樣。雖然吃了很多藥,但是效果并不好,所以我想試試減少吃藥,多休息,多安慰自己辛苦的身體。
三、認知。當我開始關注內在,安慰自己,我發現其實病痛并沒有我相信的那么痛苦。在我安慰身體的過程中,痛苦好像減輕了,那我以后再試試。
就這樣,我們覺察到自己的思維模式,并且將它記錄下來,不僅僅記錄,還要從中吸取經驗教訓,不斷的試錯、糾錯、改正,然后將新的思維模式植入我們的大腦,形成新的大腦回路,促使心智不斷成長、進化。
我們無法改變事件,但是我們可以改變對這件事的詮釋和信念,讓我們向過的自己學習,自己成為自己最好的老師,走出不斷重演的輪回,讓情緒流動,化解痛苦,重獲新生。
希望你能善待這個世界,你也終將會被這個世界所善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