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半年,全國離婚對數為96.6萬對,同期結婚對數為416.6萬對。大概就是身邊如果有4對結婚,那么也有1對離婚的。
2020年,全國青少年抑郁的檢出率是24.6%,其中重度抑郁的是7.4%,也就是說差不多每4個孩子里面就有1個有抑郁的問題。
于很多人而言,家不僅不能舒緩壓力,反而成了超負荷的壓力源。
為人父母:我們在雞娃和佛系之間搖擺,前一秒咆哮,后一秒自責,明明想給孩子最好的,卻時常力不從心,一不小心,就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
為人伴侶:能處成“兄弟”和“隊友”已屬幸運,一不小心,就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為人子女:既離不開父母,又總想掙脫。未婚的被催婚,結婚的被催生,生了孩子的,面臨隔代養育問題……宇宙的盡頭是你媽。
然而家庭不是公司,對公司不滿意了,大不了咱換個工作,家庭不順心了怎么辦呢?就算伴侶能換,孩子能換掉嗎?就算沒有孩子,總還要處理好跟父母的關系吧?
總之,如何與家人相處,是我們每個人繞不過去的一件事兒。
這個事兒,辦好了,家和萬事興。
辦不好,雞飛狗跳、不得安寧。
那么,究竟要如何與家人相處呢?
關系心理學家胡慎之的《與家人相處的秘密》一書,給了我很多啟發。
在這本書中,作者分5個模塊跟我們探討了與家人相處的秘密:
01解開成長過程中的心結——不延續原生家庭的創傷;
02善待自己的另一半——尊重、理解、支持、陪伴;
03不妨把孩子當大人看——學會與孩子建立平等的情感聯結;
04親子教育要張弛有度——有規矩,也有自由;
05家庭幸福的管家——讓家成為所有成員最溫暖的避風港。
作者把自己20余年的個案咨詢經驗,以及對家庭關系的思考,濃縮在19個典型真實的案例中。
讓我們在他人的故事中看見自己,理解家庭行為背后的“推手”。
當我們理解了愛,也懂得了與家人相處的界限和規則,才能“以家為原點,治愈自己,點亮家人”。
01愛——最好的愛是看見
我們這一代父母,從小接收到的愛,是噓寒問暖的愛。冷不冷?餓不餓?是我們的父母最關心的問題。
等我們長大了,我們給孩子和伴侶的愛,也是這樣——我們關心家人的飲食起居,但是家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呢?不知道。
我有個學生,家長非常忙,但是孩子卻很不省心,每天輔導作業到崩潰,可氣的是孩子也不是不會,就是磨嘰。而且,我們發現孩子在學校很快就可以完成作業。
后來才知道,家長只有在輔導作業的時候才會陪孩子。對這個孩子而言,雖然寫作業時的陪伴,體驗感并不好,但是這也是陪伴和關注啊。
所以,孩子不是在拖延作業,而是在拉長父母陪伴的時間。
當我們坐下來認真討論的時候,大家也都知道,家人之間無外乎就是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陪伴、相互理解…...為什么我們卻很難做到呢?明明每天見面,同床共枕,為什么卻看不到對方的真正需求呢?
我老公很喜歡喊我跑腿兒,有時候我上完夜班回到家,他躺在那里追劇,還會喊我給他拿飲料。
我常因為這事不開心,后來我問自己:你為什么不開心呢?
其實是因為從小家里的家務都是媽媽做,爸爸回到家就長在沙發上,媽媽呢,因為太累,總是病怏怏。
所以,在做家務方面,我一直很擰巴:一方面我把料理好家人的生活,當作我對他們的愛。另一方面,當家里人在家務上過分依賴我時,我又覺得自己的辛苦,別人都看不見。
在我的潛意識里,我這樣付出,才能得到愛。而對方一味索取,不幫我分擔,就是不愛我。
當我看到那個“想被體諒、被分擔”的自己后,我終于可以不用每天保持家里的整潔了,當我身體不舒服時,我也會告訴老公,我需要他幫我分擔什么,而我驚奇地發現,當我不帶著情緒去指責的時候,他其實非常樂意分擔。
某一天,老公又喊我拿飲料,當我快樂地拿給他,他也快樂地接過去之后,我突然意識到:他覺得我幫他跑腿兒,就是愛他。
所以,我們為什么“看不見”別人?因為我們連“自己”都看不見。
愛人先愛己,只有我們看見自己,接納自己,我們的內心才會越來越豐盈,才有能力去看見和接納他人。
02界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課題
朋友的父母離婚了,盡管朋友現在也已經是6歲孩子的媽媽了,但是對父母離婚這件事,始終不能釋懷,幾乎每次姐妹們聚在一起,都要哭一場。
次數多了,我們也理清楚了,主要是2個點:一是覺得父母當時感情出現問題,她只覺得煩,沒有做任何努力,就讓父母離婚了,而另外一個朋友,因為以死相逼,父母為了孩子沒有離婚。二是覺得父母離婚至今,關系依然沒有緩和,而她夾在中間,不知如何緩解父母的矛盾。
所以,十幾年過去了,雖然父母都沒有再生育孩子,待她如初,但她和父母的關系卻越來越差。
很多離婚家庭的孩子都是這樣,看起來也得到了很多愛,但是卻總有一種無力感,因為家庭就是我們背后的那股支撐的力量,父母離婚后,我們會覺得背后的那股力量渙散了。
孩子總是容易錯誤地歸因——肯定是我做錯了什么,或者我如果做些什么就可以避免。
胡慎之在《與家人相處的秘密》中告訴我們:不管父母的關系多么緊張,那都是他們的相處模式,是他們的事,不管自己付出多少努力,都改變不了他們的關系,這本來就不是自己的責任。?
我們需要認清自己的角色。我們與父母是親子關系,父母雙方才是親密關系。無論他們的關系好與壞,本質上那是他們兩個人的事情。
比如,我那個朋友,如果她能夠認識到,無論是曾經父母感情破裂,還是現在父母依舊關系緊張,都是他們之間的事情,那么她的生活會輕松很多。
也許,當她能夠在心理上劃清界限后,父母也都能夠在她面前更自然地呈現自己對曾經伴侶的真實態度,那些心結說不定早就解開了。
與父母的關系是這樣,與伴侶和孩子的關系也是這樣。
伴侶對我們很冷淡,可能并不是因為不愛,只是因為他的原生家庭就是這樣的氛圍,他覺得熱烈的愛,是曇花一現。或者他不愿意付出愛、表達愛,是因為害怕失去。
孩子的成長中,也必然會面對他自己的課題:如何與同學相處,如何排解壓力…...
不同性別的孩子,對于父母雙方在各年齡階段的需求重點亦有不同。比如,不管男孩女孩,在3歲前,都更需要媽媽,而在3歲后,女孩希望從父親身上得到愛,從被愛中獲得價值感;男孩則希望通過與父親的互動獲得父親的認同,接受父親的價值觀,學習處世規則,最終超越父親,成為一個獨立的男人。到青春期的時候,孩子又需要通過與父母,尤其是異性父母的疏離來完成自己的內心秩序重建。
所以,當孩子與我們不再親密無間,當老公與我們的關系不像戀愛時那樣熱烈,可能都是他們自己有各自的課題要處理。
當我們能夠劃分界限,我們就不會把所有的問題都歸結為——我自己不夠好,我不值得被愛。
當我們不再通過自我否定來傷害自己,我們才更有力量來支持家人,以尊重、理解、陪伴來幫助我們最愛的家人,支持他們完成自己的課題。
03規則——做真實的父母
我們這一代,基本上是在父母的打罵中長大的。
網絡上各種“算命大師”,逮到一個人,盲猜“低價值感”、“缺少安全感”,一蒙一個準兒!
等到我們長大當了父母,又開始走向另外一個極端,各種“愛與自由”。
認識一個小姑娘,第一次見面就讓我很意外。當時幾個小姑娘聊到了期末考試,她非常坦然地告訴我:她考了68分。她說出來的時候,神情自若,既沒有惡作劇般地挑釁,也沒有因為自己分數低而覺得不好意思。
后來,和她媽媽熟了,我才知道,她從來沒有因為成績挨過批評。難怪!
問題是,她父母并不是真的不在乎成績,他們內心其實非常焦慮。但是總覺得既然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那么在孩子學習不好的時候,他們不能表現出任何不開心。
結果,現在孩子5年級了,不僅成績每況愈下,任課老師也一直反映:這孩子油鹽不進,不管你怎么急,她一點也不知道著急。
孩子不具備客觀認知自己的能力,他們對自己的認知都是通過父母的評價形成的。
如果明明對孩子有期望,卻又不能坦誠地表達,也不想辦法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那么孩子可能會覺得學習本來就是完全無所謂的事情。
我們常說要給予孩子接納和寬容的氛圍,但是接納和寬容的是孩子的情緒,不代表我們可以接納孩子的所有行為。比如,孩子在學習上遇到了問題,無法獲得成就感,產生了抵觸情緒,這個情緒我們是可以理解的。我們可以幫助孩子找方法,而不是完全放任孩子不學習。
讓孩子的行為不受約束,那不是接納,而是放棄。
做真實的父母,而不是偽裝出來的好父母,也不是因為壓抑自己而帶有強烈情緒的父母,這本身就是對孩子的信任。
孩子需要在與父母的互動中,探索與人相處的邊界,這是孩子發展社會關系的基礎。
風箏沒有線,根本不可能飛上天空。孩子沒有界限和規則,也無法成長為一個人格完整的人。
有邊界才有自由。
寫在最后
近日,攝影師鹿道森的一封自殺遺書,引爆全網。億萬網友尋找鹿道森,最終卻只找到他的尸體。
為什么會引發如此大的關注?因為他的遺書暴露數億家庭的隱疾——缺位的父親和焦慮的母親。
網友與其說是在哀悼鹿道森,不如說是在哀悼自己高度相似的童年。
而鹿道森的父母,也不過是中國普普通通的一對父母,他們可能養活孩子就已經用盡了全力,又哪里會想到孩子會死于生存之外的壓力呢?
為人子女,兔死狐悲。為人父母,心有戚戚。
當我們回看來路,看見今日的“我”從何而來,往往有了一種悲涼的宿命感。自洽了——都是原生家庭的鍋。然而,生活沒有任何改變。
《與家人相處的秘密》這本書中最讓我警醒的一點,是作者從一開始就明確提出:
“我認為學心理學的目的是找到問題出現的原因,以便于著手解決問題,最終目的是讓自己變得更好。我們生活的目的不在于讓自己變得更合理或更正確,而在于從生活中體驗美好。”
看見痛苦從何而來,卻任由痛苦繼續來折磨我們,耿耿于懷父母過去的傷害,可能只是給現實生活的不如意找一個合理的解釋,從而逃避自己的責任。
我們一切的成長都不應該止于原因,而是要開始于行動。
改變自己才是改變互動模式的起點。
在每一個選擇的當下,都去覺察,并在那一刻,做出一個新的選擇。
而這一切的改變,并不是妥協,而是和解——與父母和解,與自己和解。
愿我們每個人都能治愈自己,點亮家人,從家的港灣出發,自由地奔向更遠的地方。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