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今天國內的實體書店產業而言,多元化經營是業主一條不得不走的路子,其中的原委,可能也是眾所周知的。所謂復合型實體書店,只不過是換了個學術點的稱謂而已,簡單來說,就是除了賣書之外,只要能掙得上錢,書店都是可干的;書店里面不是只有書,有書有文具有唱片,還有運動的服飾,也有休閑的服裝、跟戶外生活有關的物品,還有附帶的咖啡店。
書店在圖書的包裝之下,開始做起了其他行當的生意,或稱之為文化生意。這對很多人來說,有點接受不了,大談什么情懷,其實,這些都是站著說話不嫌腰疼的主,想當初開書店春光得意的時候,你逛書店,人家也是你愛買不買的調調,如今書店大變身,也非人家本意,如果人家不改變,自己的飯碗都快沒了,手中的口糧都快斷了,你跟他談情懷,這其中的酸味可是夠多的了!
給一個愛上你的理由!這是很現實的。如今的實體書店也是如此,即便是搭上圖書文化這輛老爺車,拓展了其他的經營范疇,書店是否能既留得住讀者的人,也留得住讀者的心,這也是值得我們觀察的。如今的復合型實體書店大都會被冠以文化空間的稱謂,希望以此把讀者從圖書電商的熱潮中給拉回來,憑什么?這可能就得看復合型實體書店軟實力如何了,這也是老蔣今天想要跟大家探討的議題!
實體書店要轉型是時代發展的必然,圖書電商或許只不過是一個催化劑。價格是擺在實體書店和圖書電商之間最大的鴻溝。傳統的實體書店之所以被圖書電商給整趴下,就是圖書價格跟圖書電商相比沒有什么優勢,這是基本面。傳統實體書店對于少數讀者到書店只是看書,而選擇到網上買書,或許只能是一聲嘆息罷了,復合型實體書店同樣會遇到這種情形,目前這就是實體書店的一個無法破解的僵局。
傳統實體書店和圖書電商相比較,線下的閱讀空間和閱讀體驗對讀者還是有吸引力的。就產品銷售獲利層面而言,復合型實體書店的經營模式,或許會吸引讀者的一時興趣,是否具備長久的生命力,老蔣覺得這里會有一個大大的問號在,除了圖書之外,書店里所售賣的其他的商品和服務,同樣會面臨來自網購和同業之間的競爭,讀者為何要在書店消費書店提供的商品和服務?這也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現在商業競爭之中,同品同價之外的競爭,是服務和價值的競爭,或者說是品牌的競爭。復合型實體書店的生命線,在老蔣看來,在于書店軟實力的開發。關于實體書店的硬實力,老蔣沒有太多想說的,只要有資金,一家書店基本上就能實現業主的所思所想,當然,是不是讀者的所需所求,就另當別論了。
關于新型實體書店的軟實力,老蔣也沒有非常具體的想法和輪廓,個人覺得書店氣質的塑造,或許是一個突破口,“活動”則是書店氣質培養的操盤手。一家書店不可能服務所有的讀者,今天的書店之所以要向復合型書店轉,其實核心就是要放棄原有的大眾路線,走個性化,書店個性的氣質的塑造就顯得至關重要了。
“宅”,是如今都市人最常見的一種生活狀態!如何讓讀者走出家,邁進書店的大門,書店能做的或許只剩下“價值”和“休閑”這兩門功課了。當然,這里面的商機也是非常大的。和別的商業形態相比,店里的圖書確實為消費者提供了一種不一樣的感覺,或許這就是文化的力量吧!在此我們暫且不去討論消費者進店后會有什么樣的消費模式的可能,我們把重點放在如何讓消費者經常光顧書店上面來,也就是復合型書店軟實力的部分。
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靠什么來升華,互動是唯一的途徑,書店跟讀者的情感,應該也不會少了互動這根弦。當實體書店的價格成為阻擋消費者走進書店的時候,各種不同類型的文化活動就成了書店和讀者聯系的能量發動機。一場接一場的文化活動,就能充分實現書店和讀者之間最好的互動,也將一步一步地把書店塑造成當地的文化標簽;復合型書店成為當地休閑、閱讀、社交的首選之地,這也就是復合型書店商業使命。有了人氣,何愁生意不來!
很多時候,關于實體書店未來的討論,過于強調商業模式創新,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買書很容易,消費文化卻很難,人們需要更多的是自己身邊有一些高品質的文化消費場所。圖書館和書店相比,休閑功能是兩者最大的差別,復合型書店軟實力拼的就是休閑服務質量的高低。
讀者進書店或許不全是閱讀,閱讀空間的享受是一方面,這也就是為什么很多新型實體書店會把咖啡置入書店的新服務之中;閱讀空間的構建,其實就是實體書店軟實力的一個最基本的表現形式。舒服、高雅、安靜的閱讀環境,加上高品質的咖啡,書店新的利潤增長點也并隨之而來了。書店時光,或許才是實體書店最值錢的生意之一。
書店,一般來講,容易給人的感覺是一個有文化的地方,然而,絕大部分實體書店給讀者的感覺其實是冷冷的,兩者之間的關系,用赤裸裸的商品交易關系也不為過,買書,賣書,這跟文化哪有半毛錢的關系。如今市面上很多獨立書店之所以受讀者的追捧,文化活動起的作用是不可小覷的。書店的文化消費,對于新型復合書店而言,意義就更加重要了。這也是老蔣一直在強調的,書店軟實力在于互動的根本原因。
書店應該承擔起文化活動的組織者,定期、持續不斷地開展各種不同類型的文化活動,惟有如此才能使書店和讀者的情感更加的有意義。一個簡單的設想:書店一個精彩的文化活動,會不會在讀者的朋友圈流傳?!書店能否承擔起這個責任,這跟書店的管理團隊的能力、出版商的支持與否,有著很大的關系。書店軟實力的構建,絕非易事!
一家實體書店想要在當地整出點名堂,日積月累的努力是肯定的。我們說到書店軟實力的建設,從根子上來說,是把實體書店當成一個文化品牌去運作,以書的名義,做文化的生意,這門生意還是很有前途的。只有把實體書店的生意從賣書這個層面跳出來,書店的明天或許才有未來。
(作者蔣衛民簡介:中國互聯網書業專家,“圖書試用網”和“圖書鏈”主編和聯合創始人。微信公眾號:laojiangshuq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