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復知常 圖/來源網絡
為什么儒家會有個平天下的夢想呢,其實,不僅是儒家有平天下的夢想,道家人物也有平天下的夢想,更深層點說,是個稍有志向的人都有平天下的夢想。
然而更多的人在現實面前,這只是一個曾經的夢想而已,多年以后就被現實打敗,只好把夢想小小的調整些,齊個家貌似更現實點,于是更多的人為此奮斗了終生,奮斗了終生啊,奮斗了么。
80%的人,到一生行將就木之時,卻發現,奮斗了一生的齊家夢,貌似還有那么點距離。也就是這么點距離,反而成了永跨不過去的鴻溝。發出心底的吶喊,我不想這個樣子,然而大限以至,只好撒手而去,含恨而終,來世繼續奮斗吧。
儒家提出平天下的夢想,有了切實的道路和路徑可循,是不是在有生之年去嘗試那么一把呢。其實這個路徑在道家的道德經中也有同樣的描述,也許是儒家抄襲來的,也說不定。
對比一下兩家的說法,我們還是可以看出差異的(原文附后)。
老子通過同層次的觀,來總結經驗,然后告訴大家你要想做到德之真、余、長、豐、普,可以通過修身、家、鄉、邦、天下來獲得。相互之間有關聯性,但老子沒有寫其中必然的關聯性,但其最根本的關聯性在德。通過這些都可以修德,進而可以利益身心、利益家、鄉、邦、天下。使用的根本方法為觀,進而獲得修德的要訣,實現修身修德的同時順便利益他人和家國天下。
儒家是把平天下作為目的,然后通過嚴密的邏輯得出,要想平天下得從修身開始,要想修好身還得先做到致知,然后引出格物知至這個概念來。哎,這個東西害了多少曾經古人,在認識那么匱乏的古代,一輩子也沒有幾個做到知至。
如果能做到知至,接下來的邏輯到真的不是那么難。知至就很容易形成意誠這個認識,有了這個意識以后,正心也不那么難。能正心而后修身就相對容易了,修身好了,齊家到是容易,治國就需影響力了,能治國就離平天下的目標不是那么遙遠了。
儒家的關鍵是如何致知、知至、致至的問題,沒有把這個問題搞清楚,還是枉費了很多人的青春。
致知-怎樣學知識和學哪些有用的知識。
知至-知道極限、終極的狀態在哪里,是個什么樣。
致至-達到終極的狀態,這個貌似儒家就沒有,是我補充上去的,否則何談平天下,能平天下其實也就達到了這個終極的狀態。
所以要想致知、知至、致至,確實需要從修身為根本,否則都是扯淡。
可見儒家與道家在平天下這件事上的根本目的不是同一個東西。一個是順便,一個是目標,這差距就大了去了。
不管咋樣,儒家總之是有了自己的目標和方法論,怎樣完成平天下的夢想,也有了最終的落腳點。只是我覺得抄襲道家的那套我想大概是沒抄好,有點抄過頭了,就好像小時候抄作業,一不小心連名字都抄上了,結果就是慘不忍睹,是吧。多少能人志士古往今來平天下的夢想就這么被無情的泡了湯,醒悟過來時時光已不再。
修身從致知開始容易,達到知至就難了,要想從知至一步一步走向致至,是那么容易的么,那是圣人的腳步啊,再說圣人也未必全部都致至啊,圣人也只是在某些個方面達到了至的狀態而已。
平天下的夢想就這么一代一代的傳承在儒家的世子們之間,師傳弟子,弟子努力再努力,以至于王陽明慨嘆,格個竹子有那么難么。嗯,我覺得,就有那么難,不信咱改天去格下試試,對他那個時候來說我覺得確實挺難的,早早的放棄也是有好處的。
這個夢想在現如今,影響貌似小了些,因為大家有了新的目標,名天下,以錢名天下即可,可經商、可貪污、可壟斷,有方法、有路徑、有先例,就有人以此為夢想。以至于老子的修身以積德,也成為了名天下的符號。
作為一個小人物的我,我覺得用老子的方法,觀身以致修身,逍遙在這個名利的紅塵社會里,其實也是蠻不錯的。就讓那平天下的夢想沉睡在繁榮昌盛的中華盛世中去吧。
附:
大學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道德經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chuò)。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
修之于鄉,其德乃長;
修之于邦,其德乃豐;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