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不同理論如何解釋異常?
第二節?心理動力學角度
一、何謂“心理動力學(psychodynamics)”?
有一個流派,在研究人格和心理異常時,關注的是心理動力(意識或者潛意識)是如何影響人們的心理的。
他們相信,一個人的行為無論正常與否,大部分都是由一種潛在的“心理力量”所決定,他們把這種潛在的力量成為“動力(dynamic)”。人的行為,思維與情緒的產生是不同動力互動的結果。當這些動力之間發生沖突時,就會產生異常的行為和心理。
心理動力學,也稱為精神分析理論。代表人物:Sigmund Freud (1856-193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Carl Jung (1875-196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lfred Adler (1870-1937)
注意:精神分析學派的理論,來自于精神病的治療實踐,而非心理學實驗室嚴謹的研究,它是非學院派的心理分支。
二、弗洛伊德對心理異常的解釋
(一)人格結構
1. 本我(id)——原始的,與生俱來的,潛意識中存在的,遵循“快樂原則”,本我的動力是一種叫libido的性能量。
2. 自我(ego)——力量來源于“本我”,是為了適應環境、消除焦慮從“本我”中分離出來,幫助“本我”以可接受的方式達到滿足、達到環境適應的目的,自我代表“理性”,遵循“現實原則”。
3. 超我(superego)——從“自我”中分離出來,通過“理想的自我”和“良知”來監督“自我”,并限制“本我”的本能沖動,遵循“道德原則”。
心理動力學理論認為,人格三個部分互相聯系、互相作用。本我和大部分的超我是一種潛意識的存在,人的大量行為都是在無法意識到的焦慮的控制之下。
自我,和其他兩個部分(本我和超我)之間總是存在著潛在的沖突。當三個部分的平衡關系遭到破壞,個體就會產生焦慮,甚至出現心理異常。如,一個“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患者,就是因為自我和超我不能控制本我的沖動,而一再表現出沖動和危險的行為。
為了緩解這種沖突帶來的焦慮,自我防御機制被發展出來。
(二)自我防御機制
“自我”在為“本我”服務的過程中,逐漸發展出了很多策略,用來控制不能被接受的本我沖動,并避免或減少這些沖動帶來的焦慮。
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會應用這些策略,但是,如果濫用了(過多或不當)這些防御機制,與現實脫節,無助于解決沖突甚至于出現病態。
精神防御機制本身越原始,其效果越差;離意識的邏輯方法越遠,則越近似于病態心理。
主要有:壓抑、合理化、仿同、投射、反向、軀體化、轉移/替代、幻想、補償、升華、退行、否認等。
如,某大學生內心對競爭某項獎學金評選有強烈的愿望,她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宿舍其他同學身上,認為宿舍室友也和她一樣覬覦這個獎項,于是漸漸地把室友當作假想敵。這是“投射”。
某大學女生內心其實對班上追求自己的某個同學也頗有好感,但是卻經常在公開場合說被他追求很煩,不想見到他。這是“反向”。
(三)性心理發展階段理論?? ? ? ? ?
弗洛伊德認為,個體從出生到成年,要經歷幾個先后有序的發展階段。其中,每一個階段都有一個特定的身體區域能帶來生理快感,成為libido興奮和滿足的中心。根據生理快感區域的不同,他把性心理發展階段分為如下:? ? ? ? ? ? ? ? ? ? ? ? ? ? ? ? ? ? ?
成功完成早期階段的成年人會對他人產生真誠的興趣并具有成熟的性特征。
弗洛伊德認為,很少有人能夠非常順利地從第一階段發展到最后一個階段,主要是因為固著和倒退。
性蕾期(也叫做性器期),被認為是人格發展中最重要的階段。
俄狄浦斯情結(Oedipus complex):戀母情結
伊萊克特拉情結(Electra complex):戀父情結
閹割焦慮;陰莖妒忌
三、心理動力學派的后期發展
榮格:“集體無意識(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理論
阿德勒:自卑情結、自尊
克萊因:“客體關系(object-relations)”理論
武志紅:原生家庭
四、心理動力學的治療
重視個體成長的早期經驗,尤其是早期創傷經驗所引發的心理焦慮和沖突。
移情、自由聯想、釋夢、宣泄、重構等。時間長(2-5年)
五、心理動力學的爭議
個案見證
不可證實也不可證偽(unfalsifiability)
幸存者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