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杉版資治通鑒【1336】做個好人,但是不要有道德優越感。2021-10-02

34、

十月八日,北周魏武公李弼去世。

35、

陳王陳霸先派中書舍人劉師知率宣猛將軍沈恪勒兵入宮,衛送梁主蕭方智入居別宮,沈恪闖開門進去見陳霸先,叩頭道歉說:“我曾經事奉蕭氏,今日不忍見此。就算是死,也決不奉命!”陳霸先嘉許他的忠心,不再逼他,另以蕩主王僧志替代他。

十月十日,陳霸先即皇帝位于南郊(本年五十五歲),還宮,大赦,改年號為永定。奉梁敬帝為江陰王,梁太后為太妃,皇后為妃。

任命給事黃門侍郎蔡景歷為秘書監、中書通事舍人。當時政事都由中書省決定,設置二十一局,與尚書省各部門一一對應,總攬軍國機要,尚書只是聽受指揮而已。

36、

十月十一日,新登基的陳國皇帝陳霸先前往鐘山,祭祀蔣帝廟。

十月十五日,陳霸先在杜姥宅取出佛牙,設無遮大會,陳霸先親自出宮前往膜拜。

37、

十月十六日,陳霸先追尊皇考陳文贊為景皇帝,廟號太祖,皇妣董氏為安皇后,追立前夫人錢氏為昭皇后,世子陳克為孝懷太子,立夫人章氏為皇后。章后,是烏程人。

38、

設置刪定郎,負責修訂律令。

39、

十月二十日,北周天王宇文毓在圜丘祭祀天神;二十一日,在方丘祭祀地神;二十九日,在太社祭祀農神。

40、

十月二十三日,陳帝陳霸先將父親牌位供入太廟,七廟開始共用一個太牢(豬牛羊各一),始祖廟用豬牛羊的頭獻祭,其他各廟用肢體。

41、

侯安都進抵武昌,王琳部將樊猛棄城逃走,周文育從豫章前往與他會師。侯安都聽聞陳霸先受禪,嘆息說:“今天我必敗,師出無名啊!”當時兩將一起前進,不相統攝,部下又發生爭執,相互都稍稍有一些不滿。大軍到了郢州,王琳部將潘純陀于城中遙射官軍,侯安都怒,進軍圍攻,未能攻克,而王琳到了弇(yan)口,侯安都于是放下郢州,全軍向沌口進發,留沈泰一軍守漢曲。侯安都遇上逆風,無法前進,王琳占據東岸,侯安都占據西岸,相持數日,合戰,侯安都等大敗。侯安都、周文育及裨將徐敬成、周鐵虎、程靈洗都被王琳生擒,沈泰引兵逃回。王琳引見諸將,與他們談話,周鐵虎辭氣不屈,王琳殺周鐵虎而囚禁侯安都等,用一條長鏈鎖在一起,關押在王琳坐艦底艙,令所親信的宦官王子晉看管。王琳于是將湘州軍府移到郢城,又派他的部將樊猛襲取江州。

華杉曰:

侯安都、周文育這一仗,敗得稀里糊涂,居然連主將帶裨將,全部被王琳生擒,可見沒有一個人想戰斗,都是軟綿綿的束手就擒去了。究其原因,《資治通鑒》上記載說他聽聞陳霸先受禪,嘆息自己師出無名,必敗無疑,因為他們本來是挾天子以令諸侯,討伐王琳是平叛。而如今陳霸先已經篡位,就不是正統了。司馬光記錄這一段,是突出歷史的“教育意義”,寫歷史,每到這種改朝換代的時候,在承認新朝新君的同時,總要找一點“正能量”平衡一下,比如前面說沈恪寧死也拒絕去執行攆走廢帝的任務。

所有的歷史都是選擇性的,歷史的意義,不在于事實,而在于其象征。寫史的人,根據象征的需要,也就是教育意義的需要,來選擇事實。作為讀者,我們理解他的象征,接受他的教育,也要在其中找到自己的“資自通鑒”,我學到什么?

在這一段,我關注的是王琳和周文育的關系。所謂師出無名,只要王琳意志堅定,就可以有名,這根本不是關鍵。關鍵是他和周文育不相統屬,而雙方部下又鬧了矛盾。雙方部下為什么會鬧矛盾呢?他們必然要鬧矛盾,不鬧才怪!這是一種部落主義,不同的部門,就像不同的部落,你可以說他們之間是天敵,敵對意識是本能,是自然狀態,因為人性都喜歡指責他人;把一切自己的不好,歸罪于他人;把失敗的責任推卸給他人。如果沒有強有力的領導力去凝聚他們,他們就會迅速滑向這種狀態。而王琳、周文育二人作為主將,沒有對這種趨勢有任何警惕和防范,反而自己也參與其中,就通通在戰場上繳槍不殺了。

42、

十一月一日,陳霸先立哥哥的兒子陳茜為臨川王,陳頊為始興王;弟弟的兒子陳曇朗已死(在北齊做人質,被誅殺,事見公元556年記載),而陳霸先還不知道,遙立為南康王。

43、

十一月五日,北周天王宇文毓祭祀太廟;十一月十二日,祭祀圜丘;十二月六日,拜謁宇文泰陵墓成陵;九日,還宮。

44、

南梁殘余在巴蜀的部隊,前梁州刺史譙淹率水軍七千、老弱部眾三萬人自蜀江東下,想要去投奔王琳,北周派開府儀同三司賀若敦、叱羅暉攻擊,斬譙淹,俘虜他的全部部眾。

45、

本年,陳霸先下詔,命給事黃門侍郎蕭乾前往閩中曉諭招降。當時熊曇朗在豫章,周迪在臨川,留異在東陽,陳寶應在晉安,共相連結,閩中豪帥往往興筑城寨以自保。陳霸先對此感到憂慮,派蕭乾去曉諭以禍福,豪帥們都率眾請降,即刻任命蕭乾為建安太守。蕭乾,是蕭子范之子(蕭子范,是南梁豫章王蕭嶷的兒子)。

46、

當初,南梁興州刺史席固獻出本州投降西魏,宇文泰任命他為豐州刺史。過了很久,席固仍然使用南梁法律,不遵守北方制度,北周秘密準備替換他,而難于找到合適人選,于是命司憲中大夫令狐整權且鎮守豐州,事先交代他以替代席固的謀略。令狐整廣布恩威,傾身結交各階層人士,數月之間,與州府上下一片融洽。于是正式任命令狐整為豐州刺史,任命席固為湖州刺史。令狐整將豐州州府遷到武當,十天之間,城府完備,遷進去的人都跟回家一樣舒適。席固離開時。他的部曲多愿留在令狐整左右,令狐整曉諭他們朝廷制度,一律不許,無不流涕而去。

47、

北齊在長城內再筑一重城墻,從庫洛枝東至鳴紇戍,凡四百余里。

48、

當初,北齊有術士說“亡高氏者,黑衣”,所以高祖高澄每次出宮,都不愿見到和尚。顯祖高洋在晉陽,問左右:“何物最黑?”回答說:“無過于漆?!备哐笳J為上黨王高渙在兄弟中排行第七,派庫直都督破六韓伯升到鄴城,征召高渙。高渙走到紫陌橋,殺死破六韓伯升,逃跑,南渡黃河;逃到濟州,被人抓獲,送回鄴城。

高洋做太原公時,與永安王高浚一起見世宗高澄,高洋有一次流鼻涕,高浚斥責高洋左右說:“怎么不給我二哥擦鼻涕!”高洋懷恨在心。即位之后,高浚為青州刺史,聰明寬厚,吏民悅服。高浚因為高洋嗜酒,私底下對親近的人說:“二哥因酒敗德,朝臣無人敢諫。大敵未滅,我很以為憂。想要乘驛車到鄴城當面進諫,不知道他肯不肯聽?”有人秘密報告高洋,高洋更加痛恨。高浚入朝,跟從皇帝游覽東山,皇帝高洋脫光衣服取樂。高浚進諫說:“身為人主,這不合適!”高洋不悅。高浚又在屏風背后召楊愔,指責他不進諫。高洋當時不愿意大臣與諸王交通,楊愔懼怕,馬上向高洋報告。高洋大怒說:“小人由來難忍!”于是取消酒宴,還宮。高浚不久回本州,又上書切諫。高洋下詔征召高浚。高浚懼禍,稱病不來,高洋派人乘驛馬車去,逮捕高浚,老幼泣送者數千人,到了鄴城,與上黨王高渙都關在鐵籠子里面,置于北城地牢,吃喝拉撒,都在里面。

華杉曰:

高浚后來慘死,他的死,死在什么東西上呢?死在他的“好人優越感”上,他“聰明寬厚,吏民悅服”,他是好人,但是有好人優越感,也就是道德優越感,而且,他時刻都不忘記炫耀自己的道德優越感。他對親信們說的話,所謂“二哥因酒敗德,朝臣無人敢諫。大敵未滅,我很以為憂?!边@是對皇帝非常非常的不尊重了,好像說“我家出了一個敗家二哥,我得管一管”一樣。跟從游幸東山,當面進諫說高洋脫光衣服不成體統,這問題不大。但是,他急于炫耀自己的正確,馬上去找楊愔,質問他為什么不進諫,這就犯了政治大忌。楊愔懂得政治規矩,馬上報告。高洋說:“小人由來難忍!”這話可以理解。

身懷利器,殺心自起。有刀就想殺人,有才就想說話,有德就想指責別人,都是人性本能,也是修養不夠。高浚應該怎么做?他如果是為家族,為二哥憂心,就該維護二哥,維護國家。而他所做的呢,就是到處向人宣告:我是好人,我二哥不好!曾國藩在講孝悌時,專門講過這個問題,不要說些話讓別人覺得你好,你對,你兄弟不好,不對。這是修行“兄友弟恭”最難做到的。高浚最后被征召時,稱病不去,這就證明他不是真正敢于以死進諫的忠臣,而且給二哥添堵罷了。最后他知道自己演砸了,就慫了。

高浚應該向楊愔學習,楊愔做到了“主昏于上,政清于下”。高洋要殺人取樂,他不僅不進諫,因為他知道進諫沒用,而且幫他安排。他怎么安排呢?把死刑犯提來做“供御囚”,皇帝想殺人時,就拉一個去給他殺。但是,被拉來做供御囚的,如果三個月沒有被殺,即刻赦免釋放。等于是給了死刑犯一個活命的賭博機會。楊愔一頭維護著高洋,一頭治理天下,他是真正的英雄。

做個好人,但不要有道德優越感。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