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總在反思中進度,人因為進步而年輕。
看到這篇“四川大學學霸男寢:6人拿下17個名校保研offer”,突然有一種從未有過的沖擊,我知道之前我必定看過千萬篇類似的文章,卻無如此之感嘆。仔細想來,可能是他們從川大這個我認為一般的學校(那也比我們學校好10倍),保研進入了清華北大這種高不可及的學校,再細想如今就業要求,那些最令人羨慕的工作,如今各行翹楚,年入千萬人士的背景和資歷。忽然間這些像多米諾骨牌一樣把一生都鏈接起來了。也有一種感昨日之階級戰友,如今已經駕鶴西去,連一個眼神都沒有留下的悲涼。
以前我不是那么激進的現實主義者,也不會(敢)想那么深,但如今感到恐懼,甚至不禁仔細回想。我已經回不去了,我已經不可能成為文章中的我希望自己成為的“人才”,擁有一個完滿的人生。(當然或許也有其他的路徑實現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但已經是一條異常艱難的路,因為每一件事都是因果相關的。)我現在已經在為我之前所有的行為承擔收益,付出代價,迎接結果;承擔痛苦并接受反思。
起初我只是機械的相信天道有償,因果輪回。但是在前20幾年的人生中,有很長一段時間我是不信的。如今我又信了,而且是如此相信。這種相信深入骨髓,這種因果的關系之全面和必然,正如三體中三維世界為壓縮成二維世界的那種全面和必然。任何一個粒子都不會是例外,每一個原子都是平等的;很多人之前不信“因果報應”因為總是教條的相信世俗意義中對“好”和“壞”的定義,以及“善報”“惡報”的定義,所以總覺得“善惡有報”也不是那么準確嘛 。殊不知善惡本身就是人類虛構的一種設定,自然界只有因果,人文社科也有內在規律。這種大的因果關系,非普通人能掌握,歸根到底是知識和智力上的缺少,而且閱歷也上沒有補足。
回想我上大學幾年,是標準的“喪文化”的實踐。吃喝玩樂,逃課打游戲也挺多。再往前會看,為什么會這樣呢?一方面因為我高考成績差。從文中“學霸”角度看,垃圾堆(大學)里都是垃圾,放之四海皆準,我成為垃圾中一員也被其他垃圾影響;另外一方面因為我再上大學之前收到的教育和信息都是諸如:上大學就輕松了,上大學就可以玩了。大學生晚上5黑打游戲,一起擼串吃喝的新聞潛移默化的已經影響了我。
從現在看,無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高考失利進入三本,這都不重要,并不是決定性的因素,我還可以考研。(周圍人呢,沒有幾個認為考研是理所當然,家長也覺得研究生沒有那么重要,如今覺得三本考研究生真實非常非常必要);對大學認知的觀念潛移默化的印象的形成決定了我的人生走向,至少是決定了我大學時光的走向;繼而推倒了我人生關鍵的一個多米諾骨牌,帶我走向了不同人生路徑。
真希望能早點確定人生理想,并了解并理解梭羅這句話:與我們自己的私人意見相比,輿論是一個軟弱的暴君。恰恰是一個人對自己的看法,決定了他的命運,更確切地說,是指出了他的命運。那就可以不受外界影響的堅定的行走于自由之路上,
出淤泥而不染,并不因為品格。而是因為有堅定的理想(三觀)和為止支撐的堅定的事實理由。沒有事實推倒出的品格像剛種下但根系沒有深入泥土的樹苗,是經不起社會種種錯誤信息的風吹日曬的,也會被一些短視的因果所迷惑,最終泯然眾人。
我看他們6人,非少時之羨慕,那時候迷之自信:到底是上清華還是上北大?;也非昨日之麻木:我與他們不是一個世界的人連對比一下想法都不敢有;而是激進的面對現實,定位自己,重塑目標,圍繞路徑進行自我批判與反思。人總在反思中進度,人因為進步而年輕。
聽說看朋友圈有人(特別是有點熟,也不是很熟那種)發很有牛逼的狀態(比如在一家很高級的餐廳喝紅酒的照片)很容易這樣想:
“那些人都是裝逼,表面光鮮,但私下里活的咋樣我還不知道!和咱們老百姓沒啥樣”
說這個話的人必然是心態是很酸的,羅素說乞丐不會嫉妒皇帝而會妒忌比他更富有的乞丐原本同一階層的人現在突然高出自己,為了處理“別人超越了自己,而我是還在原地踏步的弱者”這種認知失調,必然會衍生出安慰自己的理由,這種理由無論理性這看來多么可笑,但確實能有很大的安慰作用(想想100年前的阿q)。
真實情況呢?
有的可能真實那樣,表面光鮮。我毫不懷疑有這種動機,也確實見過很多類似的情況。除了各類微商之外,也確實有那種非常要面子,通過朋友圈包裝自己的人,當然我這里說的是過度包裝。如果是出于非商業目的(為了生計而不得不迎合),那我覺得這種包裝道有幾分敬業的味道,而為了在朋友面前,虛構人設,那我覺得這種行為是可悲的。
但換個角度,誰在發朋友圈的時候不會或多或少包裝自己呢?
還有第二種。其實那個人沒有裝逼。你曾經相識的那個人已經變得不一樣了。無論在精神或者物質層次都已經非“你”所能理解。人家只是展示的日常生活,而你卻覺得人家在裝逼,“你”總是在以己度人。實則是自己可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