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朋友給我說她最近的感悟:人生始終都是不完美的,總是在自己確立目標和放棄目標之間徘徊,最終卻沒能完成一件讓人生增彩的事。
我聽完之后,反問她,那你在“勵志”和“放棄”時,有沒有想過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呢?這些原因中又有多少是可以選擇改變的?
她搖搖頭,說:只覺得自己平時學一樣東西也很努力,但最終總是沒學好?就像學PPT,別人學了能做出的東西能讓人眼前一亮,順便還能升職加薪,我學了卻一定用都沒有。
我接著追問:那你覺得自己學什么都學不好,這樣反反復復的行為模式,你有沒有反思復盤,做過總結和思考呢?
之后,她還是一臉茫然的看著我,覺得反思沒有用。
跟朋友的無效對話,讓我思考到人跟人最根本的差異,不在于努力不努力,而在于底層的觀念,也就是“元認知”。那么,我們在定目標沒有實現時,我們應該怎樣做呢?
1、思考目標沒有實現的原因究竟時什么?也就是找到問題的根源。
比如,在上大學時,我每天晚上睡覺前會特別認真的定好鬧鈴,并跟自己說,明天一定要晨起,起來看會書,不要浪費光陰時光。
但鬧鈴總是把所有舍友都叫醒了,她們最終受不了我的鬧鈴才把我叫醒。醒來當然是滿滿的自責和內疚,但日子就這么一天天過去。
直到有一天,我報考了駕校,要考駕照。那真是動力十足,為了能多練會車,早日拿到駕照。我不得不早早就起來,甚至不用鬧鈴叫,很自覺的就起來了。當然,功夫也不負有心人,不到2個月,特別順利拿到了駕照。
后來,只要我起不來,我就知道目前沒有設定具體的,讓我有動力實施的目標。也就是沒有激勵到自己。知道了自己的“軟肋”,我就知道怎么治療自己早晨起床的問題了。
找到問題的根源并不容易,但是多走些路,能撥開迷霧找到方向也是值得的。
2、思考這些原因中有多少是自己可以選擇改變的?
比如,在親密關系中,大多數人總是迫切的希望對方按照我們的意愿來行事。我也不例外。我喜歡去旅行,去參加活動,去認識更多有趣的人。但另一半總是喜歡宅在家里。每每當我提出要一起出去玩的時候,他總是會一臉的不情愿。
當然,有時候他為了陪伴我,讓我開心,會陪我出去看世界。而有些時候,就會特別不情愿,就跟我說,你別總拿你的意愿來要求我,我不想出去。
如果這時,彼此情緒發作,自然會免不了一場風波。
所以,在一件事不能做成時,我們要思考,對方或者事情是不是“可控”的,改變我們能改變的部分,剩下的,交給時間。
3、反思復盤做總結
《好好學習》這本書的作者成甲在書中就提到,他每日都要做反思,記錄自己做一件事后的情緒和思考過程。他說,生活每天都在生產未經過加工的經驗素材。我們的判斷來源于經驗,而有效的經驗來源于對判斷的反思。反思,讓我們把生活中的素材重新解讀,成為洞見。
工作一年多來,我也一直保持這每日反思這一好習慣。這不僅讓我及時發現自己的錯誤,也能給自己敲一個警鐘,讓我不斷改變過去錯誤的行為模式,持續精進。
有時翻看1年前自己的記錄,都會很驚訝地發現,原來自己以前這么蠢。
是的,反思復盤總結,就是一個記錄自己成長的歷程。
如果你也經常在“勵志”和“放棄”目標之間反復徘徊,不妨思考嘗試以上這三種方法。
最后送給大家一句我特別喜歡的話:人之所以會改變,就是因為他得到了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