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的工資從開始一個月1200塊錢開始,我就要求自己,下班后想辦法去賺錢,別動工資卡。因此也養成了我把工資卡里的錢都攢下來的能力?!?/p>
去年刷微博,我看到了這篇《畢業3年半靠自己在帝都買房,我是如何掙錢和攢錢的》,光題目就夠吸引人,集奮斗、逆襲、成功、發財等關鍵詞于一體,引誘人不得不看。讀罷也確實佩服其精神、其堅持、其努力、其視野,給人很多啟發。
該文作者趙星,網名“特立獨行的貓”,著名勵志類暢銷書作家。
因為這篇文字,我趕緊去補課,看了其代表作《當你的才華還撐不起你的夢想時》,并寫了書評(《堅持是一種品格 努力是一種習慣》),覺得她的文字,是從自己切實的體會或身邊的事例出發,誠懇記錄在工作生活、婚姻育兒、學習奮斗中的迷茫困惑、焦躁傍徨、所見所聞、思考探索等等,給我們一些堅持下來、努力下去的動力和啟發。
而且覺得,她的這些寫作,改變了我對雞湯文的刻板和淺層次跟風認識。
當你目標澄清樂觀上進時,看什么都能看到積極有利的一面,及時轉化促進你的強執行力;當你心懷抱怨破罐一個時,見一切都是暗黑陰毒包藏不可告人之處,處處體現你的強破壞力。
她給出的方法論是:堅持+努力。具體比如,充分利用下班后一小時充電學習,培養興趣,發揮特長,充實自我,獲得價值。
02
前段時間,她的新書《你自以為的極限,只是別人的起點》出版了,這本書又寫的是什么呢?
大智移云時代,為工作上的任務繁重、職位晉升、工資增長、同事關系,為生活上的車房檔次、老小后盾、情感歸屬、人情關系,為學習上的考試選拔、名次獎金、同學情誼等,人多少都會顯得比較焦慮。
但是,一方面,在焦慮中渴望機緣巧合武功速成,眨眼之間功成名就,有錢又有閑;另一方面,在焦慮中又對別人的成功模式各類挑剔瞧不起,習慣坐等觀望沉浸于焦慮,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只好將未竟事業無羞恥地交付下一代,或沒心肝地丟到瓜哇國去了。
如何避免?
趙星的新書《你自以為的極限,只是別人的起點》給出了一種答案,就是該書劃分的四個部分,即:
“沒有行動的夢想,永遠難以實現”、
“相信自己,你的潛力遠大于當下”、
“要有效努力,不要看起來很努力”、
“學習,是件讓你受用無窮的事兒”。
每一部分以具體獨立的隨筆文字,圍繞主題來闡述,從題目到文字,觸到痛點,說到淚點,戳到G點。
03
《你自以為的極限,只是別人的起點》延續了趙星前期的寫作模式和行文風格。
趙星長期浸染網絡寫作,善于把握網絡語言風格,常以帶著感情的語言和飽含激情的煽動句式,講故事,說常識,做動員,激烈了很多人去行動,大多數文字的標題就是激勵式口號。
辭職自主創業后,基于危機感和責任心,趙星的文字在延續前期行文風格中更多地體現了敏銳的觀察力,敏感的感悟力和敏捷的行文思維力。
普通生活中,日常所見所聞無數,大家都知道多觀察多發現,但知道之后,一般人還是僅限于知道,對周遭所見所聞容易飄過去,不會用意用心發現新和美。
比如生娃后對催乳師、月嫂兩種行業中普通人的努力,作者與他們的交談中能有驚訝和驚嘆、佩服和尊敬,并訴諸筆下,既展現兩種行業積極上進的一面,又提煉出一些亮麗的東西來,還激勵讀者趕快行動去做點什么。
而我回想自己前期初為人父的經歷,也接觸到催乳師、月嫂等,和他們有交談、有此感,但交談就此打住,感想就此止步,更沒想到動手行手整理正文。
這就是我和作者典型的區別,在觀察力、感悟力和思維力上的差別。
說到底,就是前面所說的焦慮,對日常失去赤子之心般的好奇和激情的盲目焦慮、僅僅停留于焦慮、空耗情緒的焦慮。
04
把這種差別擴大,許一個十年的時光,平凡家庭出身的80后的作者,從一個普通二本畢業的學生,獨身赴帝都生存,寫字,寫文,寫專欄,寫書,成就了物質上的后盾和精神上的豐盛,本身就充滿坎坷和曲折、傳奇和勵志。
但作者不滿于現狀,也從不覺得自己很拼,而是一直都覺得你自以為的極限只是別人的起點而已,這就很難得可貴。
趙星以前的方法論是:堅持+努力。實踐一段時間后,你以為很努力?NO!“大部分人的努力程度,根本不用擔心什么過勞死”,“你自以為的極限,只是別人的起點”,所以,你還不“趕快起來工作,你看你把自己慣成什么樣兒了”!
歸納趙星這么多勵志類文字的核心,無非就是一個:在把握方向的基礎上,你只有行,你才可能行;你只有行,你才可能贏。
尤其是當前,“七年就是一輩子”,十年肯定太久,必須只爭朝夕。
這種危機意識、上進精神尤其值得我們反思和學習。
05
看過趙星的幾本書后,我覺得,她這本書(幾乎是來自她公眾號的文字合集)與之前所寫文字所體現的轉變不大。
如果你比較忙,這本書最重要的篇章有:《大部分人的努力程度,根本不用擔心什么過勞死》、《你討厭的并不是單調的生活,而是失敗的自己》、《別人的成功都是特例,所以你就可以不努力?》、《你怎么過一天,就怎么過一生》、《職場里,你不是學生,老板也不是老師》。
如果你實在忙加上儲備知識比較強大,光看標題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