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性味與歸經】辛,溫有毒。歸脾、胃經。【功效】燥濕化痰,消痞散結,降逆止嘔。
【臨床應用】1.用于痰多咳嗽。半夏性燥而功能化痰,為治濕痰的要藥。因其性溫,故又可用治寒痰;因其化痰力佳,故亦可治熱痰與風痰,治熱痰可與瓜蔞、黃芩等配伍;致風痰,宜與天南星等同用。
2.用于胸脘痞悶,胸痹,結胸等癥。可收辛開苦降、散結除痞的功效(如半夏瀉心湯)。配瓜蔞、薤白等同用;治結胸癥可與瓜蔞、黃連等同用。
3.用于癭瘤瘰歷、瘡瘍腫痛、梅核氣等癥。
4.用于胃氣上逆、惡心嘔吐。
注:1治胃虛嘔吐,可配人參、白蜜同用。半夏散及湯
2.半夏昔人以為妊娠忌用之品,然惡阻用之有止嘔之效,并無墮胎之虞。有故無損亦無損也。
大半夏湯以半夏、人參、白蜜同用,治傷寒膈間有寒痰,原文:胃反嘔吐,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金匱》“妊娠嘔吐不止,干姜人參半夏丸主之。”
白附子【性味與歸經】辛,溫。有毒。入胃經。【功效】祛風痰、逐寒濕。
【臨床應用】1.用于中風、口眼喎斜之癥。常與天南星、半夏等同用;治口眼喎斜,常與全蝎、僵蠶等息風止痙藥同用。
2.用于寒濕疼痛,偏正頭痛等癥。白附子不僅善于祛風痰,又能逐寒濕,故適用于寒濕頭痛、偏正頭痛、四肢酸痛麻痹等癥,而以治療頭面部疼痛的效果較好,常配合白芷、天麻、南星、川烏等藥應用。
牽正散:白附子、白僵蠶、全蝎。治中風口喎,半身不遂。
皂莢【性味與歸經】辛,溫。有小毒。入肺、大腸經。【功效】袪痰、開竅。
【臨床應用】1.用于寒濕壅滯、胸悶喘咳、痰多而咯吐不爽者。皂莢有強烈的袪痰作用,治濕痰壅滯、咯吐不爽者,可單用本品焙干研末,用紅棗煮湯調服;也可配合半夏、萊菔子等同用。2.用于猝然昏迷,口噤不開,以及癲癇痰盛,關竅阻閉的病癥。可配合天南星、半夏、細辛、薄荷、雄黃等藥研末,吹鼻取嚏,以促使蘇醒。
此外,皂莢熬膏涂瘡腫(未潰者),有退腫的功效。
蘇子【性味與歸經】辛,溫。入肺經。【功效】降氣消痰定喘,滑腸。
【臨床應用】1.用于痰壅氣逆,咳嗽氣喘。蘇子利膈而消痰,質潤而不燥
2.用于腸燥便秘。本品質潤多油,故有滑腸通便的功效。
白芥子【性味與歸經】辛,溫。入肺經。【功效】袪痰利氣,散結消腫。
【臨床應用】1.用于寒痰壅滯、胸滿脅痛、咳嗽氣逆痰多等癥。白芥子辛散利氣,溫通袪痰,故可用治寒痰壅滯、痰多稀薄而色白等癥。2.用于痰注肢體、關節疼痛及流注陰疽等癥。此外,本品搗爛外敷,有活血消腫、散寒逐飲的功效,可用于胸脅刺痛、寒痰哮喘的輕癥。白芥子可搜皮里膜外或筋骨間之痰結,以治流注陰疽等癥。因它的袪痰力量較強,故稱它有豁痰之功。
桔梗【性味與歸經】苦、辛,平。入肺經。【功效】宣肺袪痰,排膿。
【臨床應用】1.用于咳嗽痰多及咽痛音啞等癥。2.用于肺癰及咽喉腫痛等癥。本品能祛痰而排膿,用治肺癰;治咽喉癰腫,可與板藍根、牛蒡子、馬勃、白僵蠶、甘草等同用。桔梗湯《金匱要略》:桔梗、甘草。治肺癰、咳逆胸滿、吐膿。
旋覆花【性味與歸經】苦、辛、咸,微溫。入肺、脾、胃、大腸經。
【功效】消痰平喘,降逆下氣。【臨床應用】1.用于喘咳多痰。適用于痰壅氣逆及痰飲蓄結所致的咳嗽痰多之癥 2.用于噫氣,嘔吐。本品性溫,能降氣消痰,故可用于脾胃虛寒或痰濕內聚所致的噫氣或嘔吐等癥,常與代赭石、半夏、生姜等品配伍同用。一般用于肺寒咳嗽
白前【性味與歸經】辛、甘,微溫。入肺經。【功效】袪痰,降氣。
【臨床應用】用于咳嗽痰多,氣逆喘促等癥。白前以清肅肺氣為用,不論寒嗽、熱咳,只要肺氣壅實有痰而咯吐不暢者,都可使用。本品袪痰作用頗強,對胃稍有刺激性,如素有胃病者,用量不過多,如果用量過多,易引起惡心嘔吐。故使用時必須注意。
第二節 清化熱痰藥
清化熱痰藥物多屬寒性,適用于痰熱郁肺
貝母【性味與歸經】川貝母:苦、甘,微寒。浙貝母:苦,寒。入心、肺經。
【功效】止咳化痰,清熱散結。【臨床應用】1.用于肺虛久咳、痰少咽燥及外感風熱咳嗽,郁火痰結咳嗽、咯痰黃稠等癥。川貝性涼而有甘味,兼有潤肺之功,而清火散結之力則不及浙貝母,故宜用于肺虛久咳、痰少咽燥等癥;浙貝母苦寒之性較重,開泄力勝,大多用于外感風邪、痰熱郁肺所引起的咳嗽
2.用于瘰歷、瘡癰腫毒及肺癰、乳癰等癥。二貝都有清熱散結的功效,可用于瘰歷、瘡癰、乳癰及肺癰等癥。然浙貝偏于苦寒,長于清火散結,故一般認為用浙貝較佳。
前胡【性味與歸經】苦、辛,微寒。入肺經。【功效】降氣化痰,宣散風熱。
【臨床應用】用于肺氣不降、痰稠喘滿、咯痰不爽及風熱郁肺、咳嗽痰多等癥。前胡辛散苦降,稍有散風之力,長于降氣化痰。
前胡尚可宣散風熱,白前則專主降氣。.前胡與柴胡都有發散的力量,但前胡治在肺經而主下降,柴胡治在肝膽而主上升,這是二藥不同之點。
瓜蔞【性味與歸經】甘,寒。入肺、胃、大腸經。【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