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一個不愿意麻煩別人的人嗎?
什么事都自己來,能動手的絕不開口。明明一句話可以讓被人幫忙解決的事,偏偏要自己來完成,費時費力。
那種什么是都能自己一個人做,燈泡壞了自己換,電腦遇難自己修,遇到蟑螂自己打,換個飲水機水桶更是so easy的女生,被不客氣地叫做“女漢子”,比起那些一個人連瓶蓋也擰不開還要別人幫忙的女生,“女漢子”成為在異性眼中很沒人氣的體現。
不給別人添麻煩,好像不再是一件人人推崇的美德了。大學第一次離開家,父母會囑托你,一個人在外面,不要逞能,該開口讓別人幫助的時候就開口,不要覺得不好意思。而不是你要自己做好自己的事,不要給別人添麻煩。
不給別人添麻煩,在如今的社會還是一種美德嗎?
所謂的交情就是麻煩來麻煩去
麻煩是一個讓人與人之間建立聯系的端口.
本來我跟你不熟,你和我也不熟,但因為你需要麻煩我,我需要你的幫助,所以我們就有了聯系,我們的關系也因為麻煩而走得更近。
在《奇葩說》一期節目中,有人提到,日本人是一個很不愛給別人添麻煩的民族,走到哪里,大家都是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絕不麻煩別人。而在中國則恰恰相反,七大姑八大姨,今天麻煩這個幫忙看管一下孩子,明天別人又麻煩你幫忙捎帶點東西。雖然覺得日本很好,但是人與人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會顯得有點冷漠、疏離。而在中國,人情既是羈絆又是溫度,人與人之間相處總是熱熱乎乎的。
而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一個人是無法孤立生活的,只要是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就免不了麻煩別人。今天你麻煩我一下,明天我麻煩你一下,來來往往,就有了交情。
麻煩還有一個同義詞,叫做協作、求助,正如羅振宇在節目中所說的一樣,互添麻煩是這個社會繁榮至今的基本機制。一個人不是一座孤島,我們需要和別人合作才能完成一些事。
不給別人添麻煩是一種分寸感的體現
麻煩是當你拜托的事,超過了你與對方的關系.
明明兩個人只是點頭之交,你卻希望對方幫你找工作,明明只是普通朋友,卻讓對方借你幾萬塊。
有些事對于關系好的人來說不是麻煩,對于關系還沒到那一步的人來說就是麻煩。對于關系很好的朋友來說,你出事了,明明他可以幫到你,你卻不去找他幫忙,對方還會覺得你不夠意思,不把自己當朋友。
張泉靈曾說,上海人有一個詞“識相”,不給別人添麻煩,不拜托超出你們關系的事,這樣的人就叫做“識相”。
無論是在地跌上一個人占著兩個人的座,還是在看電影的時候和朋友大聲討論劇情,實際上都在給別人添麻煩,這樣的人也不太“識相”。
還有一種麻煩,是明明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偏偏要麻煩別人。明明百度搜一下就可以知道的,非要讓別人特意騰出時間來教你。明明自己熬夜打游戲沒做作業,卻要拿著別人辛苦完成的作業幾分鐘就抄完了。
一個不給別人添麻煩的人,愿意換位思考站在對方的角度上替他思考,在提出要求前會先思考,這件事不會給對方添麻煩,會不會打擾到對方?這便是一個人分寸感的體現。
不給別人添麻煩是一種美德,恰當麻煩別人是一種社交技能。
90后出身的人,很多都是獨生子女,我們沒有兄弟姐妹,習慣了一個人享受父母的寵愛,也習慣了很多事自己獨自完成,比起那些有兄弟姐妹的一代人,我們成長在分享、合作缺失的環境。
自己的事自己做是一個人的基本素養,而學會向別人求助,恰當的麻煩別人也是我們需要學習的一項很重要的能力。
不給別人添麻煩,并不代表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完成,即便自己解決不了也要一個人做的叫“逞能”,學會適當麻煩別人,不僅是一種社交技能,也是合作精神的體現。
而人情不是給別人添麻煩,而是你給別人添麻煩之后,你懂得回報對方。
如果一個人只知道麻煩別人,卻從來不想著回報,那我們會說這個人是“白眼狼”,當你麻煩別人之后,會再在適當的時機回報對方,關系才能有來有往。
社會心理學中有個詞叫做“互惠原理”,說的是我們應該盡量以相同的方式回報他人為我們所做的一切。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投桃報李”。
在中國這個人情社會,不給別人添麻煩是一種自覺性和美德,而適當求助也是我們需要學習的社交技能。而人情的本質,其實是不給別人添麻煩,正因為麻煩了別人,所以人情才需要我們在恰當的時機還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