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是完善自我
如果我們做到了不斷地表達善意,那么能得到什么呢?
孔子的弟子也會問他,人死后是否會因生前善待他人而得到好報。孔子的回答非常簡單:
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的回答不是關于我們是否應該相信死后之事、它強調的是關注當下我們能做些什么,并且去發掘他人最好的一面。
孔子的重點不在于討論個人快樂,他要求每個人都努力完善自我。他說:
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無為而治
假設你經歷了非常糟糕的一天 ,感到非常疲憊,前一晚上又沒有睡好, 因為要準備兩份工作報告,一整天都在不停的開會,現在下午三點了,而你除了巧克力之外什么都沒有吃過,接下來又有一場三周前就計劃好的工作會議,當時你以為自己一定有時間的,事實上, 你還是出于自愿組織了這場會議。
接下來會發生什么 ?你可能會沖進會場,對壓力巨大的生活感到煩惱, 緊張,氣憤,然后你希望會議能夠快點結束,參會人員將開始感受到你的壓力,氣憤和疲爸,而你的的感受將會帶出他們自己的壓力、氣憤和疲憊。其他人很可能因為屋子里的氣氛而對你的話表示反對,小沖突將會產生,整個會議將演變成不愉快的沖突場景,而你離開會議時的感受會比之前更加糟糕。
我們可能都經歷過這樣的會議,在這種會議里,怨恨和反感的細微暗流最終會挖空一切。我們把自己和他人隔絕開來,并在別人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把自己的負面感受滲透進他們的經歷之中。
當老子在《道德經》中談論在任何一種情境中誰最有影響力時,他無疑認為是那些無為的人。無為。意指看似不行動,實際上卻力量非凡。還記得俄國將軍嗎?他們引誘著拿破侖一步步落入陷阱。那些實行無為"的人看起來沒有行動,但事實上,他們正是引導方向之人。
讓我們先回到那個你主動發起的會議中去。情況還是樣的:你度過了非常艱難、忙亂的一天,這個會議成為諸多責任之外的又一個新任務。你急急忙忙地趕到會議室的門口,但這一次,在你進門之前,請深呼吸、停下、保持冷靜。你讓自己平靜下來 ,減少壓力,當你歸于平靜的時候,你就接近道了。
只有在你獲得平靜了之后,你才走進房間。你覺察到這間屋子和里面每個人的復雜性。你可以憑直覺感受到有些人十分緊張,有些人并未參與進來,有些人則十分興奮。現在你的工作就是幫助這些人達成一致,從而讓這次會議富有成效。
當你坐下的時候,不要大聲吼叫:好吧,現在聽好了,這就是我們要做的。不,你只需要坐下,保持冷靜和安靜,當然,你為會議安排了議程和一系列目標。你完全清楚事情應該如何去辦。但是,不要公然且強勢地擺明你的位置,而是要從你的團體中引發回應。你提出一些問題,帶出幾個觀點,接下來你可以通過尋求響應的語調、精心組織的語言以及注視大家的方式,讓他們給你反饋。當其他與會者開始發言時,你用冷靜、有趣、開放的方式回應他們,通過非語言的交流——微笑、皺眉、點頭去鼓勵或勸阻,幫助擬定計劃。
當會議結束,參會者離開時可能會這么想:這場會議進行得不錯。實際上,你憑借自己的行動完全扭轉了會議室 內的氛圍——你的行動體現了"無為"的原則。你溫和而巧妙地讓所有參會者彼此聯結。
當你順應"道"時,你不但能理解他人,還能夠指引和改變他們、無論是與家人、朋友還是同事相處、你都能通過溫和與柔韌創建出一個小世界,從而改變他人的思考方式。
真正的影響力不在于公開強悍的權力之中、而是來源于一個讓人感到十分真實以至于無可置疑的世界,老子式的圣人正是如此行事從而發揮出其巨大的影響力的。
平正之心
不喜不怒,平正檀匈。
——《管子·內業》
《管子·內業》認為我們的經驗世界是由許多分散的、通常較少產生相互作用的事物組合而成,這里包括我們之間脆弱而不完善的人際關系。它描述了一種潛在的道"、此道將萬事萬物聯系起來,我們都應該走向這種道。世界上的種種分散之物之間的相互作用越充分、產生的共鳴越多、就越是接近于"道。如果我們培養自己保持平衡的能力、我們就會接近"道。并且能加強自身的活力。我們的心性越是堅定,就越能培育并保持這種良善之氣。
像我們討論過的很多書一樣,《管子.內業》自如地對宏大觀念的敘述過渡到了那些可能極其平庸的瑣事之上。養氣的必要媒介就是那些具體而日常的事務。既然我們的各個部分——身體和心靈都是由氣組成的,那么修身就有助于養心,改善情緒 也有助于改善身體狀況,我們為改善局部狀況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會促使我們走向更加均衡 穩固的狀態。
因此,《管子·內業》多次勸告人們應該切實 注意身體的平正,這樣氣才能不受損傷的自由流動。《管子·內業》也建議我們定期練習深呼吸,讓平正的氣息充盈胸膛,還要規律且有節制地進食,以此來保證氣"能常在而不失。我們可能認為站直或是蜷縮在沙發上并沒有什么要緊,也可能覺得有意識地調整呼吸或是幾天不吃午飯這一類的事情都沒什么大礙,平正身體其實就是在培育精神上的穩定感。
同時,我們也不應該過度關心某一方面的健康狀(比如,對綠色沙冰和素食十分著迷,但忽略了經常做深呼吸),我們應該清楚要保持平衡,身體上的平正能促使我們接納更為高級的氣。
很多人以暫時逃離塵世的辦法來尋求寧靜平正,以避免那些能夠引起不良感受的各種復雜情況。因此,我們上班的間 隙有茶歇,我們去看電影,度假,療養以此努力保持平衡,但是當我們深深沉浸于塵世之中時,也可以體會到均衡與平正,調節自身沖動的欲望,謹慎對待伴隨著過度的氣憤或歡樂而來的情緒起伏。
公元前4世紀的《五行》一書認為,每個人都擁有五種德行:仁義禮智圣,每種德行都能幫助我們提高修養,但如果我們試圖只培養其中一種德行而放棄其他,這就成問題了。比如過度的講究仁義,我們很可能在一些情況下顯得過于激動和感情用事,如果過分專注于禮節,我們可能顯得太過彬彬有禮 ,與人梳理,如果過于專注于知識,又會顯得太過教條,如果有太多的儀式,我們又會完全以規則為導向,喪失全局眼光。
因此持續的自我修行才能讓這些德行彼此相攜相適,如果我們太過重視和同事之間保持距離,就應該放松下來,讓自己表現的隨和熱情一些,我們要讓各種德行緊密聯系 且能靈活變化,正如他們所引起的種種情感傾向一樣,只有通過不斷的培養 這些流動多變的部分,我們才可能達到一種更加穩定的狀態,遠離情緒波動,讓氣在體內自由流轉。
集中精氣,有如神靈
當你不受外界風波的干擾,當你的感官已臻完善、當你的的身體健康平正,你就獲得了安定之心、這會讓你這個人成為精舍,即精華,精神的儲藏所。
"氣"在人的內心被提煉、凈化、集中,讓人有如神靈一般,由最高等級的"氣"構成,這種精氣能帶來充滿活力,長久永恒的生命。
尼采曾經說過:如果我們的感官足夠敏銳,沉睡的山崖也將被感知為一片舞動的混沌。我們將直視萬物的核心,清楚地認識一切。盡管尼采將"神"視為帶有權力意志的單一存在,這一說法卻也暗示了神靈也可以從其他地方浮現。這是一種生存和影響世界的方式:它借由清晰透明的視野和與萬事萬物的關聯顯現,借由人的魅力而非人的支配力顯現。
魅力超凡之人并非生來就具有變革的能力,但他們具備這樣的潛能。當潛能被開發出來時,魅力超凡之人就能夠通過其能量將他人吸引過來。當我們與一個充滿積極能量、對生活充滿激情的人相處時,我們無疑會被他吸引,他的能量可以傳染周圍的人,超凡的魅力源自于精神。她活力四射,并能與周圍的人形成共鳴,它精妙的氣 能激發出他人最好的一面。
不過、雖然《管子·內業》幾乎都在談論教化修養,但它所說的并不是自我修養。一個人富于魅力并非因為此人有獨特的迷人氣質,而是因為他在培養能量,是在"養氣、他富于魅力、充滿活力,是因為他自身的精妙之氣與周圍的精妙之氣相同。正是因為與周圍的"氣產生了共鳴,他才有能力改變周圍的事物。
我們同樣可以通過養氣來架構與周圍人的關系網絡,根據我們對周圍人不同的激勵方式,他們會向我們靠近、這樣,我們和他人之間的關系就會不斷加深,倘若我們遇到一位滿懷嫉妒、怨恨,焦慮或悲傷之人,我們就有能力不去回應這些負面的能量,而是喚起它們內在的更積極的能量,管子業內認為,萬事萬物之間這種高度活躍的關聯性,就是道。
塑造自我
荀子也理解《管子·內業》對教養的強調,但是他認為 我們不應渴望成為一名與萬物產生共鳴的神靈,而應該專注于凌亂龐雜的人類事務本身。
我們一直在塑造自己,塑造這個世界,我們和我們生活的世界都是人為的產物。只有自我修養才能讓我們超越對自身的認知,同時保存完整的人性。一旦理解了怎樣明智地進行創造,我們就可以對眼前所有的可能性保持開放的態度,一旦我們承認自己已經塑造了周圍的環境,我們就可以扮演好自身作為唯一能賦予世界框架與秩序的角色。外在自然與內在自然一樣,都需要被加工、被改變、被改造得更加美好,我們已經創造了這個世界,因此,我們也可以改變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