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中國哲學課》|琬如解讀
關于作者
邁克爾?普鳴教授,哈佛大學獲得杰出教學教席的教授,他開設的中國哲學課在哈佛大學的受歡迎程度排在前三。
克里斯蒂娜?格羅斯?洛,作家和自由撰稿人,哈佛大學東亞歷史專業博士。
關于本書
這本書是哈佛大學中國哲學課的課程內容精選。書中深入淺出地介紹了孔子、孟子、老子、管子、莊子、荀子六位中國古代先哲的思想,教你用中國古代哲學的智慧改變對自我和世界的認知。作者運用了生活中大量的鮮活事例,內容貼近日常生活,發揮了中國哲學的實踐性和應用性。
核心內容
用現代文明的視角,看中國古代哲學的思想和智慧如何幫助我們改善人際關系、優化決策思維、提升自我的可塑性,進而全方位地改變我們對人生的固有認知。
點擊查看大圖,保存到手機,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一、中國古代哲學在今天的價值
這本書首先為中國哲學重新“估價”。與西方哲學注重概念和邏輯不同,中國哲學最顯著的特點是實踐性和日常性,它提出了一個非?;A但是很有智慧的問題:你如何面對你的日常生活?中國古代哲學家們認為,偉大的變化恰恰發生在日常生活層面,只有植根于日常生活,留意那些微小的細節,才能真正改變自我、改變世界。
我們需要打破對于中國哲學的刻板印象。比如,提起儒家思想,我們往往會想到安分守己、循規蹈矩,認為儒家教導我們要安于自己的社會角色,服從現成的社會規則,給人的感覺是保守的、僵化的。但是作者認為,孔子從來不是一個希望加強社會控制的人,儒家思想反而是激發我們改善自我的意識,通過修身的方法,塑造更完善的自己,它引向的是一種開放、積極的心態,而不是封閉和保守的。
二、禮儀改善人際關系
如何用中國古代哲學的思想,改善我們的人際關系?這本書給出的答案是,要重新認識“禮儀”的意義和作用,施行真正的禮儀,就能改善你和他人的關系。
1. 構造一個“假想”的情境
在平時,我們往往扮演著各自的角色,很難進入他人的角色,去理解他人在想什么、需要什么,而禮儀就給我們提供了這樣的一個機會,通過營造一種“假想”的情境,讓我們扮演其他角色,或者互換角色,這樣就能體諒對方,從而改善我們的人際關系。
【案例】
跟一個4歲的小孩子玩捉迷藏,你會在藏起來以后故意露出來一只腳,方便他找到你。當他找到你時,他會高興地大笑,你會裝作很懊惱的樣子,稱贊他很厲害。大人和孩子的角色在這個游戲中完成了反轉,平時在孩子眼中無所不能的大人,扮演了笨手笨腳會被抓到的人,而處于弱勢地位的孩子卻扮演了強大的角色。這個禮儀背后的意義就是——讓孩子變強大的需求得到了滿足,而大人也可以放松一下,兩代人之間的關系得到了潤滑。
2. 體諒別人的感受
文化大家辜鴻銘先生曾經說過,真正的禮儀,本質上是對他人感受的體諒。或者換句話說,禮儀是讓我們設身處地體驗他人的處境,感受和理解他人的情感,達到“共情”。
三、如何做出更好的決策
如何利用中國古代哲學的思想讓我們做出更好的決策?這本書闡發了中國哲學里“權變”和“知命”的思想。
1. 學會變通
中國哲學里的“權變”思想,也就是中國人變通的智慧,它強調每一個具體的場景都是獨一無二的,并且一直在變化,如果我們不懂得變通,只會依照固定的法則或標準去應對,那么就不可能做出合情合理的決策。好的決策,一定是取決于我們對于具體情況的了解,還有對于整體事件的把握。
【案例】
德國哲學家康德曾經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倫理實驗:假設一個無辜的人藏在你家里,這時一個追殺他的殺人犯來敲門,問你那個人在不在,你是應該說謊來保護你的朋友,還是應該誠實地回答?
你可能會說,我當然要保護我的朋友。但是康德給出的答案是,你應該說實話,因為誠實是絕對的原則,不應該根據情況而有所變化。這個問題如果拋給中國古代的哲學家,比如孔子,他可能會回答,你當然應該說謊去幫助那個無辜的人,因為你要通盤考慮當時的情景,而不是機械地執行單一的戒律。
2. 學會知命
這個世界上充滿了不確定性,即便我們計劃得再周全,總是會發生一些預料之外的事情,打破我們對未來的設想。我們應該敬畏生活的偶然性或者不可預測性,以一種更加豁然開朗的態度面對人生。
首先,我們要做的是提高預見性,提前預知可能的危險,然后及時避開。
【案例】
孟子說“知命者不立乎巖墻之下”,就是在告訴我們,提前預判墻壁要倒,就不要站在即將坍塌的墻壁下面。
其次,盡管我們無法計劃每件事,但是我們可以去思考促成事情向更好方向發展的條件,然后準備這些條件。讓生活保持開放而敏感的狀態,主動地創造最佳條件,為變化打好根基,那么機會的大門就會向我們敞開。
四、如何修身
修身有兩大步驟,第一步是有意識地做事,第二步是無須有意識地做事。
1. 有意識地做事
我們的行為常常會受習慣的支配,變成一種模式化的東西。如果我們在生活中只是機械地完成各種社會習慣,那么我們就失去了改變自己的力量,這些機械的行為并不能幫助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能夠認識到這是陷入了固定的模式,并且有意識地改變它,我們就獲得了自我的可塑性。凡事要“走心”,在平常事中持之以恒地修身,磨練我們的情感,提高我們的精神境界。
【案例】
我們會和朋友打招呼,會和陌生人握手寒暄,在不同的場合我們會使用不同的問候方式和回應方式,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常常是無意識的。
作者在教授中國哲學課的時候,要求他的學生們每天留意自己與他人的互動,記錄自己的回應方式,以及這些方式對自己和他人產生的回響。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他的學生們果然發現了不可思議的變化。有的學生說,我開始嘗試在打招呼的時候加上自己的真心實意,發現對方的反應也大大不同了,自己的生活竟然慢慢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2. 無須有意識地做事
什么叫無須有意識地做事?這本書用了莊子最著名的寓言——《庖丁解?!穪砼e例。庖丁的工作起初是很乏味無聊的,隨著時間的積累,他的技巧越來越熟練,漸漸地,他熟知了牛身上的每一條脈絡、每一種紋理,他開始舞動自己的刀,游刃有余地把握刀口的走向,從而獲得了一種自由的境界。
作者特別指出,庖丁不是通過扔下廚刀、去街頭跳舞的方式去獲得自由,也不是靠著工作日拼命工作、到了周末狂歡的方式獲得自由,他的自由恰恰是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得來的。正所謂“道也,進乎技也”,技藝的精進使庖丁達到了行云流水的狀態,他從日常工作中獲得了自由和解脫。
【案例】
在《倚天屠龍記》里,太師傅張三豐向他的徒孫張無忌傳授自己悟出的太極劍法。張三豐教完后,張無忌依照原樣練了一遍。張三豐問他,“記住了么?”張無忌點頭。張三豐讓他再練一遍,這時又問他:“還記得多少?”張無忌回答說:“我已經忘了一大半了。”周圍人都替他捏把汗,張三豐卻微笑著說:“再來一遍?!钡鹊綇垷o忌練完第三遍,他恍然大悟地說:“我已經全忘了?!睆埲S高興得哈哈大笑。
為什么全忘了,太師傅卻這么滿意呢?因為張無忌已經將一招一式都內化了,再不用局限于具體招式,而是達到了更高的層次。
金句
1. 中國古代的哲學家們相信,哲學恰恰發生在日常生活的層面上。他們借助生活中平凡的一面來表達他們的思想,認為只有日常生活才是偉大變化發生的地方。
2. 禮儀,是構造一個“假想”的情境,將人們帶到一種全新的關系中,每個參與者扮演與日常生活不同的角色。這是幫助我們改善人際關系的關鍵。
3. “命”是指我們竭盡了所有努力之后,仍然掌控不了的事情。我們已經做了自己能夠做的一切,總還是有一些東西仍然會到來,那就只好“盡人事,聽天命”。
4. 只有意識到生活的不可預測性,我們才能真正豁然開朗,以一種更廣闊的方式來面對生活。
5. 重要的不在于你做了什么,而在于你以什么樣的精神去做。專注于做的精神,而不是專注于做的內容,這是中國哲學里“修身”的要義。
6. 在開始的時候,我們需要努力,是為了達到無需刻意努力的狀態。有意識地做事,目的是為了能游刃有余、隨心而動。想要達到精神境界的純粹性,我們一定要經過它的復雜性。
撰稿:琬如
腦圖:摩西
講述:孫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