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83年的日本電影界出了件大事,一部橫空出世的電影以秋風掃落葉之勢一舉拿下了那一年里日本全國幾乎所有的電影獎項,之后不久又進軍海外,斬獲了第36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名留影史。
而這部傳奇影片的名字,叫做《楢山節考》,講的是日本古代長野地區的“棄母”習俗。
《楢山節考》劇照
由于當時長野一帶的村落居民們都極端貧窮困苦,以致于當地人中的男性到了70歲、女性到達60歲之后,這些失去勞動能力的“無用人口”就會被自己的子女背到山中遺棄。
電影把故事講得很好,以致于直到今天,長野縣內部這座“姨舍山”(翻譯過來為“棄母山”)還是當地遠近聞名的著名景點,每年從世界各地來此觀光憑吊的游客都絡繹不絕。
(日本長野縣內的“姨舍山”)
不過說實話,這些外國游客如果對這種野蠻殘忍的風俗感興趣,那么與其去日本對著蒼山和翠樹懷古一番,倒不如來趟中國,近距離觀賞甚至是切身體驗一下21世紀的“棄老”習俗。
10月28日,一張關于阿里巴巴天貓兼淘寶總裁蔣凡的言論截圖,開始在互聯網上瘋狂傳播,一度登上了多家社交媒體的熱榜頭條。
雖然隨后阿里巴巴官方進行了緊急辟謠,稱這一切都是“不實信息”……但甭管這事之前到底是真是假,現如今既然被暴露在了陽光之下,那自然只能是在一番常規操作之后被坐實為“不實信息”了。
話說回來,其實天貓總裁蔣凡本身到底說沒說過這段話并不重要,畢竟這種一切論據完全建立在一張“聊天截圖”,滿滿“開局一張圖后面全靠編”既視感的訊息本來就不太站得住腳。
真正讓這條消息得到病毒式傳播,并引發網友廣泛討論的根本原因,除去阿里巴巴本身帶來的知名度之外,核心還是在于我們心中的一個共識。
一個由陸續的“華為清退35歲以上員工”、“新浪閱讀裁員90%”、“中興碼農跳樓華為碼農賣房”等訊息輪番轟炸之后(此處單指民眾們能接觸到的熱點話題,對話題真實性在此不做展開),在所有人心中建立起的“35歲等于與互聯網絕緣”共識。
連曾經一度被視為避風港的外企,后來都曝出了“甲骨文中國大規模裁員”的教訓,互聯網人幾乎可以化用特朗普那句名言來自嘲“沒有人比我們互聯網更懂裁員”。
善于苦中作樂的國人在逐漸習慣了這種現象之后,甚至還以“互聯網人的35歲”作為母題,創作出了大量自黑的搞笑作品聊以自慰。
(以上調侃漫畫圖片來源于煎蛋網,侵刪)
一個令人無奈的事實在于,如今的國人對于“互聯網行業清退35歲以上員工”這類新聞,已經快要感到司空見慣了。
如果說過去第一個這樣干的企業,還存在一絲被民眾在背后戳脊梁骨的可能,控訴企業“忘恩負義,員工把最寶貴的青春年華貢獻給了企業,企業回報的卻是一份連法定N+1補償都未必有的裁員通知書”。
那么到了2019年的今天,“因為大環境不景氣,所以一切要向減員增效看齊,對公司人員結構進行調整也是艱難卻又必須去做的事”,已經成為了能夠獲得所有人理解的正當理由。
要說國內的大環境現在不太景氣,這倒也沒錯,從10月8日公布的國家GDP增速就能很好地反映出來:一季度增長6.4%,二季度增長6.2%,三季度增長6.0%。
國家GDP增速都快(反向)破6了,對于大環境的經濟情況如何,想必每個人心中也都有著自己的判斷。
具體到互聯網行業,我們不談那些捕風捉影、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的各大廠裁員消息(避免吃律師函),單純從招聘崗位上也能來一次簡單的管中窺豹。
2018年第三季度,中國就業研究所與智聯招聘聯合發布了一份《中國就業市場景氣報告》,顯示IT/互聯網行業的有效招聘崗位數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51%,其中互聯網/電子商務子行業的招聘需求同比下降達57%,整個互聯網行業在職位的收縮幅度上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至于2019年的就業數據,大家看一下某些關鍵詞的搜索指數與往年對比一下就行了,更具體的咱都不敢往上貼,畢竟還要防一手查水表。
OK,現在我們能確認那些互聯網大廠確實存在自己的困難。
但問題來了,如果在客觀因素上存在困難,就代表企業可以心安理得的把那些“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拿的比年輕人多,家里的雜事還比年輕人多,加的班卻又比年輕人少”的老職員清退。
那么,這與古代那些因為客觀上的確存在“糧食短缺”問題而遺棄自己父母的古人,又有什么不同?
無論洗地黨們如何詭辯,這條道德上的詰問始終是這些大廠難以回避的問題,即便是再雙標的人也難以否認,現代中國互聯網行業內部愈演愈烈的“趕走那些35歲以上員工”的風氣,事實上就是古代“遺棄老人”風俗在21世紀的一次變相重演。
還有個值得一提的點,雖說我們承認當前大家的日子過得都不太順心,但硬要說起來的話,不景氣那也是全體行業一起不景氣(君不見近期連房地產都有點焉了吧唧的)。
怎么偏偏就互聯網企業這么跳,這么牛逼轟轟,敢大搞特搞所謂的“35歲生死線”,別的同樣不景氣的行業就沒有?
甚至相反,很多傳統行業的老板這幾年簡直快被“招聘難”、“好不容易招聘來的新員工沒兩天就離職跑路”等問題愁白了頭,一副恨不得把新員工當菩薩一樣供起來的悲情模樣。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其實這才是我國就業市場里該出現的正常現象……畢竟各位專家教授天天在網上嚷嚷著這么久的“人口老齡化”、“新生代勞動人口開始出現下滑”,反映到就業市場上的直觀改變就是求職者變少,企業招聘成本上升。
之所以會造成這種差異,可以說完全是因為求職者本身的原因導致的……不是指某個具體的求職者個體,而是整個社會上新生代求職者這個群體。
顯著高于傳統行業的薪資、動輒數月以上的高額年終獎、彈性自由的工作時間、免費的下午茶和零食,甚至是對工作著裝的隨意、吹得天花亂墜的扁平化管理;再加上馬云、馬化騰等從互聯網中成長起來的偶像企業家帶來的光環效益。
說句不太好聽的,在那些準畢業生眼中,恐怕互聯網企業放個屁都大概率是粉紅色的草莓味,連互聯網企業中盛行的、挑戰人類身體極限的996工作制度,在那些大學生看來都成了充滿“奮斗、成長、福報”等因素的正向吸引力。
拿每次互聯網企業裁員時裁得最狠的開發崗位,也就是程序員來舉例,在短短幾年里為了迎合年輕人們對于互聯網的向往,在短短三年的時間里,開設“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專業的高校數量翻了170多倍!
這還只算上了那些“科班出身”的畢業生,其余那些由生化環材專業自學的、通過社會上多如牛毛的IT培訓班改行的,其數量更是難以估量。
在互聯網行業從業者最集中的論壇——知乎上,你可以看到滿坑滿谷的“零經驗/基礎想要入行互聯網”的年輕人。
前兩年新生代想要進入互聯網行業的那種迫切的欲望與熱情,哪怕是放眼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可能也只能找到“參加科舉考試去做官”這一項可以勉強與其媲美。
沒有人會對自己輕而易舉得來的東西太過上心,當一份互聯網行業的offer可以隨便招惹來成百上千嗷嗷叫喚著的青年勞動力時,穩坐“買方市場”的企業主,又怎么會稀罕那些“吃得多還干(加班)得少”的老員工呢?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互聯網企業的“35歲紅線”政策,其實都是被求職者給慣出來的,又一出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戲碼。
只不過這塊石頭砸下來的時間,還要等到這一批新生代也熬到了35歲左右年齡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