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 以色列哲學家馬丁.布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宗教哲學。《我與你》、《人與人之間》、《兩種類型的信仰》、《善惡觀》等。他的哲學整體上可以視為“關系本體論”:世界的本體不是宇宙萬物的“你”,也不是“我”,而是“我”和“你”之間,是關系。在他看來,我們必然是處于 “我和你”“我和它”的雙重世界。為了自身的存在,我們不斷構建“我與它”的關系,利用其它客體為自己服務。“我與它”的關系是時時刻刻的。但是,如果只有這個人就會迷失,所以,我們也要體驗到“我與你”的關系。“我與你”的關系是偶爾進入的,可以說是心靈感應,不僅像是遇到“你”,也像是遇到“上帝”。這也像加爾韋的“身心合一”,也就是身體和潛意識的自我2統領了“我”,代替了頭腦和意識層面的自我1。
“我與它”,我把你看做是實現我的目標的工具和對象。這時候,“你”在我這這里就淪為了“它”。不管你帶著什么樣的預判和期待,崇高的還是卑劣的,只要是你將你的目的與動機強加給別人的時候,都是我與它的關系。還有“我愛你”,從根本上是如果你聽我的,按我的來就是愛我,其實也是構建的“我與它”的關系,但是用“愛”這樣的詞匯,把這個關系罩上了迷霧。
“我與你”,我放下了我的預期和目標,帶著我的全部本真與你的本真相遇。
最好的關系:我沒有失掉我的本性,你也沒有失掉你的本性。我們的確不斷的試著把彼此弄成“它”,但是,在關系中,我們不斷的產生“我與你”的瞬間,最終全然相遇。
我們追逐關系,追逐愛情,在最深的含義上,就是在追逐我和你全然相遇。“我”全然的愛上“你”,而最終發現,我你是你,你就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