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扶王山莊
初秋的大山,不似深秋濃艷,不似盛夏喧鬧。樹木的葉子剛剛開始凋零,枝頭尚不蕭瑟,柿子紅、南瓜甜,桂花皎潔,正是一派好時節。陰山排村支書劉咸銀的家——“扶王山莊”,于十月一日成功授牌“益陽市作協創作基地”,熱情好客的大山人民,為益陽的文藝創作者們提供了一個遠離塵囂、靜心創作的好去處。
之前的9月25日,益陽市首屆“七零后文學創作改稿班”的學員們到達了安化縣高明鄉陰山排村,居住在劉支書的院子里。改稿班成員十人,其中男士兩人,女士八人,另市作協主席馮明德坐鎮指導,期間不少文化界人士前來探望,小住。
高明,原名高平鋪,為古驛道“安化八鋪” (茅田、山溪、石磴、清塘、小橋、驛頭、高平、司徒)之一,因比驛頭鋪高,比司徒鋪平,故名“高平鋪”。后改名高明鋪,今為高明鄉。陰山排村人口約1500人,是高明鄉最大的一個村。
高明鄉有扶王山,山上原有扶王殿。安化古稱梅山,土著主要為瑤族,是梅山文化的發祥地。北宋太平興國年間,扶王山是梅王扶漢陽帶兵抵抗朝廷的重要軍事基地,宋太宗趙匡義屢次派遣使者招安,扶漢陽不聽,于興國二年(977年)被朝廷剿滅。民眾紀念扶漢陽,在安化建立了多所廟宇,如廟沖有扶王廟,太平有扶王寺,大福坪有扶王庵,扶王山有扶王殿。
劉支書的院子格局大氣。往外看,外廓以青山環抱,天宇高遠;內廓彎彎碧水環流,澄澈明凈。建筑為四合院,主墻身飾灰花崗巖,紋理不規則,欄桿亦用同色花崗石切割,屋頂覆藍琉璃瓦,屋檐刷朱紅涂料,整體氣質素樸而內斂。內里家居布置為木質和皮質,沉穩端麗。主建筑以外,開辟了菜園、野豬“旅社”和獵犬房三大區域,另鴨子數只,在一方池塘中安詳游曳。整個院子充分融入自然之妙,又深采梅山文化古韻,被作協馮主席呼為“扶王山莊”。
房屋有兩層,分主樓和副樓。門廳通透敞亮,從門廳進到主樓的一層,外間為深廣的大客廳。支書一家住在里間。客廳右側有寬闊樓梯,順著樓梯上去可直達二樓會議室兼書房。馮主席住會議室后面的客房。
主樓和副樓之間是大天井。天井非井,而是長方形水池,水面約六十個平米大小。池中央立三塊巨石,形狀朝向皆有講究。巨石周圍大量植蘭草,還伴生著其他野生植物。池里住著尺長的紅鯉和大小甲魚,紅鯉戲碧波,甲魚常沿著竹跳板爬上水面呼吸,曬太陽,產卵。
學員們住副樓二樓,有走廊和主樓連接。副樓共5個房間,無衛生間和廁所,洗漱都需下到一樓,令初來乍到的我們感到唯一的不方便。廚房和餐廳也都分布在一樓后側,位置在學員房間的斜下方。所以伙頭師傅安排了何樣伙食,總能被我們最早偵查到。
光陰轉瞬。我們和支書兩口子、和伙房楊師傅、和清潔劉大姐、和看護牲畜的劉大爺一塊吃飯、生活,夸獎楊師傅的廚藝,打聽劉大姐的家事,聽支書講述創業傳奇,陪嫂子回憶往事。每天寫字、看書、討論、山間散步、跟村民扯淡,悠游而散淡,享受這份難得的桃源生活。
隨著時間推移,那唯一的不便之處也被克服,成為生活當中的一部分。衛生間不夠,大伙就自覺排班、輪流洗漱。尤其是夜晚上廁所宛如一趟奇幻之旅。樓梯間留著燈,逗引了無數趨光的飛蛾、蚱蜢。人踢踢踏踏走在樓梯上,飛蛾們在身邊撲閃撲閃,形狀、顏色、花紋各異;蚱蜢跳得又高又遠,在前頭帶著路。山川寂靜,星河燦爛,不忍入眠。
我們本是自然的孩子,只不過遠離自然太久,被封閉的房屋慣出了對黑夜的恐懼,被空調慣出了怕冷畏熱的體質,被精細的飲食慣出了嬌弱的腸胃,被四個輪子慣出了疲軟的肌肉,被笙歌夜宴慣出了短斤少兩的睡眠。山莊幾日,感官的閥門唰地打開,自然觸手可及,在腳下,在耳畔,在視野中,在呼吸里。一切一切缺陷和不完美都消融在山莊的秋意里,化身為花朵、為蟲鳴、為晨霧、為流泉,為長嘯,為燦燦群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