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藎草游俠
諸葛亮是幸運的,草船借箭的關鍵就是大霧,就像赤壁之戰的關鍵是東風一樣。
有人該吐槽了,這哪里是幸運,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江面出現大霧是他料定的。
我所說的幸運不是指出現大霧,而是指出現的僅僅是霧而已,如果出現的是像今天這樣的霧霾,恐怕曹操在對面不會放一矢一箭,還笑對眾將士說:
"有霾在,我何懼孔明。”
如果真的是霧霾,諸葛亮不戴口罩,病逝的地點恐怕不在五丈原,而是在赤壁了。
當時是否真的有霾?對霧霾的記載最早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
根據《元史》記載:“霧鎖大都,多日不見日光,都門隱于風霾間”。
大都是哪里?元朝的首都啊!現在的北京啊!
成吉思汗的子孫,馬背上打天下,戰馬比風疾,彎刀賽月明,橫掃寰宇,可是霧霾來了,只能坐在窗前向天空呼喊:
“長生天,請賜給我太陽吧!”
對霧霾的記載,從元朝到現在至少已有八百年的歷史了,八百年前的北京就已經隱天閉日,不見曦月了。
可見北京的霧霾并不年輕,而是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我們都知道,明朝的大才子唐伯虎有一首《桃花庵歌》寫得非常美。
桃花塢里桃花庵,
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種桃樹
又摘桃花換酒錢。
單看前四句就已經滿目桃花、美不勝收了,再往后讀,不用喝酒就給美醉了。
但是在最后,他發出了震爍千古的一笑:
別人笑我太瘋癲,
我笑他人看不穿。
兩個問題,第一,別人為何笑老唐瘋癲?第二,老唐笑他人看不穿什么?
帶著這兩個問題,我們先來看一首老唐的自述詩:
滿窗瀟灑五更風,
怪是無端攪夢中。
夢見故人忙起望,
白煙寒竹路西東。
大意是:昨兒晚忘了關窗戶,五更起了風,攪了我的清夢,剛好夢見了一個故人,慌忙起來張望,只見窗前竹林間白煙繚繞,出去尋他時,煙霧籠罩,分不清哪里是東西南北。
問題一解決了,老唐晚上睡覺忘關窗戶,腦袋被霧熏了一夜,殊不知霧中有霾,大才子的腦袋時好時壞。
問題二也有了答案,霧霾忒嚴重,他看穿了,普通人看不穿,不了解它的危害。
《桃花庵歌》可以理解成老唐深受霧霾傷害后的美好回憶。
明朝時的北京是這樣嗎?有史記載:“連日狂風大作,塵霾蔽空”。
可見明朝京師霧霾更甚于元大都的霧霾。
封建統治在戰火硝煙中傳承,霧霾也在歷史的天空中傳承。
康熙六十年有記載:“今日會試出榜,黃霧四塞,霾沙蔽日。如此大風,榜必損壞”。
康熙智擒鰲拜,平定三番,親征西北,收復臺灣,可謂千古一帝,眼瞅著霧霾包圍紫禁城,他卻無可奈何。
偌大的清朝,就沒有一個人關心過此事嗎?還真有,而且是個女人。
光緒年間,京城發生了有史以來最為嚴重的一次霧霾。
慈禧老佛爺不高興了,令人在紫禁城內開壇祭天,驅除霧霾,燒紙燃符,致使霧霾加劇。
比如今年的北京更像是一個得了白內障的老人,孩子們孝順,積極尋找著各種偏方。
工廠不能關,經濟要發展,燃煤不能少,家家要溫暖,車輛不能停,貨物要齊全,怎么辦?
何不過幾天寒食節?早點鋪,關,小餐館,關,關他三天,為城市的美好做點犧牲和貢獻。
我覺得這一點和慈禧老佛爺是殊途同歸,其目的都是為了廣大市民的健康著想嘛。
有人覺得應再出一個禁足令,不是裹腳,是禁止出行,待在家里,緊閉窗門最安全。
老司機說不怕,老司機又能怎樣,在你看不見我,我看不見你的世界里,不在霧霾中迷失,就在霧霾中死去。
藎草游俠
藎草游俠,字子玉
藎草者,綠竹也,源自詩經
游俠者,輕生重義,豪爽交游
相逢意氣為君飲
縱死猶聞俠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