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閑書是要偷來看的,因為閑書之所以為閑書,是由于它們非但無用,還會讓人分心,使人慵懶。
自小就對文字喜愛有加,對文字堆砌出來的夢幻世界一見鐘情。可惜,那時能接觸到的書籍實在有限,一度流行的手抄本諸如《一雙繡花鞋》之類的也曾讓我饑不擇食,愛不釋手。
直到高中住校,學校的閱讀室,一部部傷痕文學,一段段愛恨情仇,潤物細無聲般將我的心引領向那虛幻、扭曲了的象牙塔:凄美、惆悵、直白、丑陋、殘缺、遺憾……卻讓人留戀忘返,欲罷不能,以至于我不僅落了許多數理化作業,連作文都一個字也寫不出來!
或許是因為一直都是乖乖好學生的形象吧,又或許老師們大都沒有意識到我作業的缺席,竟然沒有人來找我要作業。只有語文老師提及此事,卻誤以為我不交作文是不想和大家分享、怕同學們學習呢。
那時候,閑書讓我在懵懵懂懂中,第一次睜眼看世界,看大人的世界,看人心深處的世界,看作者臆想出的世界,看筆者沉思中的世界,看我腦海里折射的世界,我因此迷失了自己,穿越了時空……
雖然逃作業在當年并未遭到老師們的責難,它卻在不知不覺中釀成我許久都不能愈合的累累傷痕,以至于赴加留學的數十載春去春回中,我一緊張,一不留神,就會做夢,夢到臨近期末才恍然發覺功課一點都沒做,卻已沒時間補救,沒辦法補救。
17歲,第一次背井離鄉,入學北醫。在校三年,校園閱覽室的期刊《收獲》、《當代》、《十月》、《小說月報》、等等等等,我是期期在握,幾乎字字不落。圖書館的藏書也是以每星期六、七本的速度被我狼吞虎咽了相當一大段時間。
與其說是為學習提高而讀,不如說是為寂寞孤獨而飲;與其說是為寂寞孤獨而飲,不如說是為惆悵傷感而食。
那時候,閑書慰籍了我敏感細膩的心,安放了我傷秋悲春的情,成全了我如常健全的神,麻木了我靈動空寂的靈!
于是,閑書到真真成了救命稻草,一根根,一次次,屢試不爽,激勵著我不斷前行。
那時候,情緒一不好,就抱本閑書,讓書中的世界將我吞噬淹沒。再回到現實中時,因著浪費了時間而懊悔不已,又因著這份負罪感,揚鞭策馬苦讀不休。然后,循環往復,周而復始……
昨晚,飄雪的暗夜里,和大女兒駕車去臨鎮的瑜伽館上瑜伽課。
在與女兒的閑聊中,為了強調讀書的重要性,我輕描淡寫地提及若干年前老公對我的一個評價:沒有結束在精神病院就已經是一個奇跡了。
女兒馬上接口到:‘’爸爸太惡劣了!‘’
我卻笑著回復:‘’然而,他是對的。‘’
‘’是讀書拯救了我,重塑了我!‘’——要表達的重點在這里,而且這樣的表達避了說教的嫌,因為我是拿自己開涮!
跨出國門,第二次離鄉背井,我才在若干年的苦苦掙扎之后,真正理解了這個詞。背井,丟舍的是生命之水,物質身體賴以生存的基本物質;離鄉,遠去的是鄉親之情,情感身體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
那時候,閑書攜光明將我無邊的暗夜穿透;那時候,閑書將信仰的旗幟在絕望的盡頭高舉;那時候,閑書使我明白人生注定了是一段孤獨而不寂寞的旅程;那時候,閑書終于將我引上了靈性的進階,讓我知曉,我從哪里來,我將歸向何處……
因此,閑書就成為我最好的朋友和我最忠實的騎士,是我沒有結束在精神病院的一個重要因素。
此刻,就著火爐臥坐,一杯清茶冒著騰騰熱氣,與火爐中橙色舞動的火苗呼應,空氣中充滿了新木燃燒的香味,似乎非得在火爐里丟上一排紅薯,才不負這家的味道……
窗外,雪花在太陽的注視下,飄舞。太陽無力地懸掛在高空,點亮了一棵棵枯樹,更為不知名的黃色樹叢鍍上了一層錦瑟,暖了我的眼,也暖了我的心。
不時有狂風的呼嘯入耳,似要向世人證明它的存在。錯了,它無拘無束的存在,它恭順命運的存在,它自始至終的存在,它翻山越洋的存在,那么天經地義,那么理直氣壯,它,根本,無須,向任何人證明!
那,我們呢?需要向別人證明自己的存在嗎?那豈不是,見風都不如……
隱隱約約地,時高時低地,先生播放的音樂自樓下飄來,在這空曠的時空里,有人陪伴,畢竟是一件幸福的事。
大片的潔云在風的裹挾中,疾走;晶瑩的雪花在風的引領下,狂歡。
連云和雪都知道順服、接受、尊敬、榮耀自然的呼喚,為什么,自以為聰明的人類卻要抗拒、懷疑、賭咒、攻擊命運的呼喚呢?
我們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了嗎?
此刻,我手捧閑書一本,甘之如飴,酣然如醉——
David D. Burns發表于1980的《感覺好》,確實讓我感覺良好!
David D. Burns是畢業于斯坦福大學的一名醫生,他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完成了他的精神科訓練,并在那兒的醫學中心精神科任執行主任。1975年,他還因腦化學的科研獲得了生物精神心理學會頒發的A. E. Bennett獎。
《感覺好》這本書一經發表就非常暢銷,迄今已售逾四百萬本。
如果硬要拿一句話來總結這本書,那就是:情緒不是事實;通過改變你的思維,你可以改變你的情緒!
上世紀80年代以前,David Burns醫生就意識到:抑郁癥是精神心理世界的癌癥。
當他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做精神科的住院醫師時,曾和認知精神科先鋒人物Aaron T. Beck醫生合作。
Beck醫生相信抑郁癥和焦慮癥簡單地是非邏輯與負性思維的結果。他注意到了抑郁癥患者的感覺和他們現實生活之間的強烈對比:他們往往在現實世界中有很高的成就,卻在內心深處感到他們是失敗者,他們的生活一塌糊涂、雞毛遍地。Beck醫生總結到:抑郁因此不得不是基于思考出了問題之上的病癥。通過矯正一個人扭曲了的思想,這個人可以恢復正常。
Beck醫生開創的認知療法的三個原則是:
*我們所有的情感、情緒都是由我們的認知產生的,換句話說,就是由我們的思想產生的。我們在任何既定的時間里感覺如何,取決于我們在那一刻的所思所想。
*抑郁是持續地思量負性的想法。
*那些引起我們情感風暴的大部分負性想法明顯地是錯誤的,或至少是事實的扭曲,但我們都毫不質疑地接受了。
對于Burns醫生來說,這也太顯而易見了。但他在嘗試了Beck醫生開創的、以對話為形式的治療抑郁癥的、新的認知治療后,那么多的慢性患者的破壞性的情感得到解除這個現象讓他驚愕不已、震撼不已。甚至有人幾星期前還試圖自殺,但治療后,卻在期待重建他們的生活!
Burns醫生意識到抑郁癥不是一個情感錯亂疾病。因為當我們抑郁時所擁有的壞的情感全部都來自負性的想法,所以,治療需要針對挑戰和改變那些想法。
當然,Burns醫生在書的最后一章也提到,對于真正嚴重的抑郁癥患者來說,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是認知療法和抗抑郁藥的聯合應用。
Burns醫生還指出認知治療的立足之點——我們的思想影響我們的情緒和心情,而不是反過來的——可以被追溯到久遠的過去。古代哲學家Epictetus曾窮其一生都致力于研究和推崇這個概念:不是事件本身決定你的思考狀態,而是你如何決定感覺那個事件決定你的思維方式。
Burns醫生告訴我們:如果你愿意投一點時間給你自己,你可以學會更有效地掌管你的情緒、心情,就像一個運動員每天投入到訓練中,從而練就了更好的耐力與體力一般。
Burns醫生還回答了我們許多人心中沒有問出來的問題:將自己從自己情感的牢獄中解救出來的鑰匙到底是什么?
簡簡單單地,那就是:你的想法創造了你情感;因此,你的情感不能證明你的想法是準確的。令人不愉快的感情僅僅向你明示你正在思量負性的某物,并且相信了它。你的情感追尋你的想法,就像小鴨子們跟隨它們的媽媽一樣準確!
而我多年的臨床實踐也恰恰證實了這一點:改變一個人以前對一個事件的結論,可以改變對這件事的感知,和由此認知而產生的結論,從而改變這個人的情緒與心情。這種改變可以在瞬息發生,可以如黑白顛倒。
重要的是這個秘密被所有成功的人共享,而這門技巧可以被任何人學會。
在當年,與高考升學無關的書籍都被統一化為閑書,被禁止閱讀,因為它們會讓人分神,使人喪志。它們承擔著誘人墮落、引人誤入歧途、讓人不求上進的嫌疑與罪名,沉甸甸地,被冤屈了數十載……
無用的閑書,當星轉斗移,于乾坤顛覆之后,幻化成了有用的必備讀物,就這樣,讓我感覺好!
我分享這本閑書給大家,希望大家也感覺好!
我在想,是不是有一天,我們的教育體系,可以不再以有用、無用來區分書籍、區別對待它們?
我在想,是不是有一天,我們的社會,可以不再以成功、失敗來區分人們、區別對待他們?
我還在想,是不是有一天,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生而活在被恩賜的百八十年里,不忘初心地以無為而為之,以感恩的心樂享現世安穩歲月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