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起做了環梁輝水庫和四明湖的徒步,這里的景色堪比千島湖。水很清,即便是岸邊也很難見到垃圾,到處立著關于這里是一級水源保護地的牌子,禁止垂釣、游泳或者傾倒垃圾的告示。不知道當地到底是怎么執行這些禁止條例的。但是這個湖實在是很大,雖然到處都有防護網、防護欄,一路上隔上300米就會停著摩托車、電瓶車或者是小轎車。然后他們用或鉆或爬或僅僅是拉開防護網的方式,下到岸邊,釣魚。窄窄的柏油路過渡到沙石路,再到土路上面用砂石掩蓋住大大小小的坑。當小汽車或者是貨車通過的時候總是能揚起很高的塵土,弄的邊上的灌木也是灰不溜秋的,弄的靜謐湛藍的水面只能在固定的鏡頭里才能顯示出美麗。對了,要特別把鏡頭從一大片的已經被伐去半壁樹木及巖土的山移開。這些不完美的也并不是一無是處,至少現在的游客沒有那么多,周圍除了靠近公路的部分已成氣候的農家樂之外,還少有聯排別墅或者湖景賓館。
作為一個特別喜歡周邊親子游的旅客來說,衡量一個地方是否是旅游勝地的標準如下:游客不能多,越少越好,因為越多的人代表越高程度的商業化,以及本地特質的的逐步喪失;然后就是交通得方便,除了高鐵出行,也可以是大巴直達,直達的行程不能超過4小時的車程,包括當地的交通;最后就是住的要方便,經濟的景區住宿是首選,距離遠了折騰并且缺少群眾評價很可能“中獎”,然后邊上要有吃的關鍵是方便購買水果。按照我們的標準去找的時候,把美景圈住的不太熱門的星級賓館就變成了出行的首選了。
當我在做出這樣的篩選活動的時候,我發現環保這件事情距離親子旅行的家庭有點遠(且不說旅行這件事情到底環保不環保,因為似乎旅行本身是趨勢,暫時還無法逆轉)。環保需要對一個景點進行適度的開發,目前來看,大多數的景點缺少“合適的規劃”,根源是擁有資源的本地人員少有匹配的開發能力,更別提需要按照某種還沒有創造出來的環保開發景點的標準。當大型的景點開發商帶著連鎖旅館、連鎖餐廳以及共同發家致富的計劃到來的時候,換我是本地土著我也鼓掌歡迎,并且進行挑挑揀揀,看誰開的條件最誘惑。像環保這種如果一開始的時候就沒想清楚,越落實到行動上的時候就越不納入考慮范圍之類了。
我總是習慣于提出困境,但是沒有什么切實的解決方案……當環保的東西和其他的要素放在一起的時候,環保這件事情總是顯得那么模糊,無論是重要性還是如何做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