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朋友圈突然看到一位師兄發文悼念他的碩導。我和這位師兄碩士同校,自然聽說了他的導師已經生病一點時間了,可是突然看到過世的消息還是驚了一下。但是更使我心振顫的是,這位老師盡是在前夜里沉江而去。師兄在悼文里寫的很好,“老師的沉江,展現的是一種勇氣,戰勝不了病痛,就讓病痛死去。”
我沒有上過這位老師的課,但是在學院里的活動里、講座上也是見過的。老師60年代初生人,現在也才55歲上下,正值學者生涯的收獲期。在加上,他平日里總是氣血方剛,大聲談笑,雖身高不高卻有著一股大將風度。他的學術作的非常好,剛評上二級教授,正在沖刺長江學者。沒想到臨了卻深受病痛折磨,最終選擇了縱身江水。很難想象,當老師忍受著身體上的疼痛,面對滾滾江水時,內心是多么的悲憤、不甘、不舍、絕望....但或許正如師兄所言,老師此時內心是一種要與病魔同歸于盡的氣概。不管怎樣,后人聽了總是惋惜不已。
過去,我們總是太過于堅信自身,相信人類的智慧和勇氣,信著人定勝天,信著面對苦難咬咬牙就過去了。硬撐著的人是英雄,死磕到底的是硬漢,他們的脊梁直、脖子硬,值得贊頌。這固然沒有錯,但是看過了世間有那么多人自己抉擇生死,愈發覺得選擇另一條路的人也并不是軟弱和恥辱。一切只是選擇不同而已,誰都無法切身感受別人的人生,誰都無法對別人的選擇做出是否是正確的判斷,更不要以自己的價值偏好去評判和衡量別人。我認為,越是成熟的人,越應該能夠做到這一點。
生命總是喜歡在不經意間突然殺個措手不及,好似風和日麗、陽光普照之時突然下了個瓢潑大雨,讓人無處躲雨。我們不能掌控命運的無常,因而只能修煉內在。讓內在更強大,面對無常時可以更加從容,更加溫和,不會有太多執念。修煉內心就是學習怎么能夠不害怕,不糾結,微笑著和這個世界以及世界里的人告別。
當離開這個世界時,我們可以留下什么?其實我會不時思考這個問題,當我們不在這個世界上了,誰還會記住我們?我們要做到多成功,才能被后人記住名字?好難!蕓蕓眾生,古往今來,能記住的只有那么幾個。真的甘心認認真真過好自己的小日子,然后相忘于世間。看著微信朋友圈的同學陸陸續續轉發起這位老師的論文以示懷念時,我又覺得自己很幸運。因為我現在在做的就是以一種最簡單的方式留下點什么的活兒。還記得碩士畢業時,我和碩導說我想去找工作,去做輔導員。碩導立馬否決,說人生在世要做點有意義的事,要做一些不會被他人替代的、不是機械重復的事情。我被他的話唬住了,再加上之前三年的洗腦,我去考博了。現在回頭想想,老師的話雖然有些偏激,且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刺激我,但還是有些道理的。任何職業當然都有價值,都可以實現自身,但讀博以及將來研究學術是一條最便捷的路。就好像每個人都在向山頂攀登,做學術這條路很苦很難走,卻可以比較快的登上山頂。因為我認為山頂的地方,總是人的內心。我們可以追求不一樣的東西,財富、健康、美人,但終究最后總要去探究自己內心的真、善、美。而不論是研究哲學、美學、文學還是自然科學,它們的終點總是為這個世界再增添一些更真、更美好的元素。
希望五年或十年后的自己在看到今日寫下的這段話時,仍然可以為自己選擇的事業感到驕傲和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