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吃蝦,遲到了一分鐘,電影已經開始了。
我倆急匆匆擺好飲料,抬頭一瞅就傻眼了。
“咋是黑白的?”
“可能還在回憶。”
二十分鐘過去了……
“咋還是黑白的?”
兩個剛看完金燦燦美女與野獸的少年難以接受落差,齊刷刷沉默了。
我不由暗自揣測,是不是小城多雜亂,色彩難調,不好看,畫面顯得不夠干凈……
周一晚上,倆人約好去看電影。
他帶我翻長春橋那大坡,車子騎得歪歪扭扭,起初還快些,距頂點越近,倒同右邊那路人一般速度了。
看八月完全是臨時起意,兼順手一搜的金馬獎等字眼。
但有七月與安生在前,不自覺對月份打頭的影片多了一份期待,不求墮胎、車禍、生離死別這些轟轟烈烈、脫離常態的,總得集你我不幸之大成,來幾個邁不過去的坎吧。
還是太天真了。
我以為這個名字是隨手一提的文藝情懷,但卻最貼題不過,八月就是一個小升初少年張小雷的暑假時光阿。
影片基于國家股份制改革的大背景,張小雷爸爸沒了電影廠的鐵飯碗,轉跟他人去外地拍電影做場工。
恰逢張小磊小升初,離重點中學差了八分,夫妻倆只得托關系。
爸爸恃才傲氣,媽媽世俗坦然,生活中,教育上,遇事時不時分辯幾句。
一大家子人呢,太姥病重,姥姥同兒媳有心結,姥爺頗有幾分臉面……添幾句家長里短。
兩個月的暑假時光,不找點事兒做,張小雷就要無聊透了。
考游泳證、琢磨自己的雙截棍、四個孩子撒歡閑蕩、窩在電影院睡大覺……12歲了,偶爾也可以偷瞄別人家的大姐姐。
即便如此,大部分的時光還是很無聊啊。
起床、吃飯、串門、吃飯、午休、發呆、吃飯、睡覺……
(他怎么不看書呢……多消磨時光啊)
影片僅有的一抹亮色,是小痞子三哥,這些痞里痞氣游蕩的少年,往往是小孩子眼中崇慕的大孩子。
他們的生活似乎沒那么乏味,似乎有的是玩意兒,吸引著無知小孩子。
但他們不帶你玩啊。
如果沒有三哥的意外,張小雷說不準也會奔著這條路去了,那雙截棍耍得虎虎生風。
入獄、失去父親……這些不幸或許會讓他意識到,三哥看起來威風,但并不幸福。
若不是看了八月,我都險些忘了,小城童年有多乏味,又無知又快樂。
這邊我恍惚從中看到了自己的童年,頓感無聊;另一邊的盛先生早就樂得咯咯笑,還忍不住悄悄戳我,低聲指點,“你快看,我小時候跟他一樣,只穿個大褲衩和涼拖,手里拎著玩具晃來晃去”。
銀屏上張小雷黑瘦黑瘦,肋骨上只有薄薄一層皮,像是餓了多日,與過暑假的胡吃海喝胖友們完全不同。
跟長得結結實實、及其壓秤的盛先生天壤之別。
不知道他哪里來的信心覺得倆人一樣,我嫌棄撇了一眼笑歪嘴的某人,繼續強迫自己認真觀影。
然而,這個暑假實在是太常見、太無聊了。
我開始意識到,自己或許并不是影片的目標觀眾。
按照電影呈現故事的動機,多數影片用來展示人們未曾接觸的生活,但情感大同小異;另一半則用來集中呈現過去時光,以喚起人們集體回憶,用來緬懷追憶。
很明顯,八月對我來說,是無法脫離的過去時光。
然而人生啟動大幅度回憶模式,多發生在有兒有女、兒孫滿堂的時候。
我聽過許多老人,熱衷于講述早年間的艱苦歲月;我知道我媽,對小時候的糧票、咸菜煎餅、煤油燈念念不忘。
包括他們相愛的故事,從一個空空的蝦醬罐頭開始。?
想要套個簡單時代背景也成,我爸當老師那會兒,恰好經歷了民辦復讀學校的沒落。
那會兒他一周幾天不在家,也就比張小雷他爸少了幾個月,但對七秒鐘的記憶來說,仍舊是一個挑戰。
即便童年無趣,但在99%的乏味生活中,總點綴著1%的奇跡,閃閃亮亮,值得反復回味。
然而我才二十多歲呢,十年前發生的事情猶如昨日般貼近,回憶變得可有可無,如同昨天去超市買了一瓶芥末,這樣平淡無奇。
可能幾年后,待我有了兒女,會回過頭來找這部電影,給他們看,瞧,你爹小時候就這邋遢模樣。
推薦童年生活豐富的少男少女們以及他們的爸爸媽媽們,帶他們去看八月,體驗我們的小城童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