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喬治·萊考夫(George Lakoff)
馬克·約翰遜(Mark Johnson)
《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是喬治·萊考夫(George Lakoff)和馬克·約翰遜(Mark Johnson)在1980年合作出版的認知語言學奠基之作。
喬治·萊考夫和馬克·約翰遜在書中指出隱喻不僅是語言中詞匯的問題,還是人類思維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參與人類的認知過程,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方式,還從認知的角度首次提出了概念隱喻理論(conceptual metaphor)。
概念隱喻
傳統的隱喻研究僅僅將隱喻作為一種常見的語言現象分析,認為只是一種修飾話語的修辭現象。
概念隱喻指出,隱喻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每一處,不僅體現在語言上,也體現在思維和行動中。
隱喻是一種認知現象,人類對于客觀世界的認識是以自身經驗為基礎的。隱喻的本質是通過一種事物去理解和體驗另一種事物。人們對于周遭的事物由未知通過隱喻變為已知。我們大部分的概念都是通過隱喻建立起來的。
大部分的概念是通過隱喻來表達的,特別對于抽象概念的形成至關重要。所以,隱喻是概念性的。
概念隱喻的存在需要依賴語境,而且需要以共同的文化語境為基礎。不同文化的人有不同的世界觀、價值觀,思維方式會有非常大的差異。比如說爭論是戰爭
和爭論是舞蹈
的兩個人,肯定不在同一個文化體系中。
概念隱喻的分類
萊考夫將其分為方位隱喻、本體隱喻、結構隱喻三種類型。
方位隱喻
是概念隱喻三個種類的認知基礎。
萊考夫提出形式空間假設
:即依靠空間概念進行范疇化和概念化假設。
人類的方位感源自人類自身對外部物理環境的感知,空間概念是人類從出生便能夠感受并伴隨一生的概念系統。例如上下``前后
等,這些基本空間關系成了我們日常生活的必須概念??臻g主要包括地點、方位、運動等。
人類經常將身體體驗作為衡量周遭世界的標準,由體驗去感知世界,再由感知形成概念,由具體概念逐步推理出有抽象意義的概念,使得概念體系得以逐步完善。
人們通常將一些抽象概念投射到具體的空間方位上,這些抽象概念包括情感(高興與悲傷)、數量(多與少)、道德(美德與墮落)、身體狀態(疾病與死亡)等。
上-下
是最基本的空間概念表達,很多抽象概念的表達需要使用。
- 高興是上,悲傷是下。
我的心情變得非常低落
健康和活著是上,疾病和死亡是下。
顯赫是上,卑微是下
萊考夫統計,我們大部分的基礎隱喻是由一個或多個空間隱喻組織起來的。
本體隱喻
方位隱喻有限,如果想表達更多更廣的意義,尤其是抽象概念時,需要借助一定的物理實體或者是替代物進行概念轉換。這種替代作為概念隱喻的一種形式,就是本體隱喻/實體隱喻。
我們通常將自身的經驗作為替代物。
比如,將通貨膨脹作為一個實體:
- 通貨膨脹將我們逼上了絕路。
本體/實體隱喻依賴于我們自身的體驗,將無形事物變成我們需要的有形事物。這樣,我們可以根據目的適當地使用實體隱喻。實體隱喻遠遠超過方位隱喻。
在本體隱喻中,運用最多的是擬人。即根據人類的一些物理特點進行表達。
結構隱喻
結構隱喻指以一種概念的結構來構造另一種概念,使兩種概念相疊加,將談論一種概念的各方面的詞語用于談論另一概念,于是產生了一詞多用的現象。
相比于方位隱喻和本體隱喻,最為常用。
爭論是戰爭:
我推翻了他的論點。
他對我觀點中的每一處薄弱環節進行了攻擊。
人們對爭論的認知和理解由戰爭而起,人們構建了這樣的思維框架后,在談論有關爭論方面的問題時,就可以運用`攻擊``推翻`這些戰爭中的詞匯了。
時間是金錢:
浪費時間等于浪費生命。
我花了一個鐘頭才到電影院。
結構隱喻中使用的替代品,以及借用的詞語的選擇,都是有一定的范圍或自由度的。
概念隱喻的特點
- 系統性
可以使我們通過對某事物的普遍了解去推論理解其他的事物。
概念隱喻的系統性表現在兩個方法:強調/突出 和 隱藏。即兩個概念重合的部分而突顯,其他沒有重合的特點被隱藏。而我們只需要關注突顯的某些特點。不必計較兩個概念是否在所有方面都匹配,因為這是不可能的,那樣就是同一個事物了。
方位隱喻和實體隱喻都有系統性的特點。
連貫性
體驗性
參考
論文《萊考夫概念隱喻專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