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惰是人的天性,而不可否認,活著的意義就是挑戰天性,達到更完美的自己的狀態。
聽得到也有一段時間了,一直以可恥的觀察者身份自居,即光輸入,沒有踐行,更不談輸出。曾被專欄里的大道理無數次喚起“要行動”的認知,卻依舊死性不改,任由天性作祟。面對無數上進的人的努力、面對海量的知識輸入、面對認知上對于自己無知這件事的深入思考,拒絕行動、拒絕對知識的分析整合記錄帶來的后果是,得了一種叫做“知識焦慮”的病。
知識焦慮的產生,來自于對無知的恐懼,來自于對所學知識之多卻又無法全部吸收的恐慌。伴隨著網絡的普及,伴隨著自媒體時代的到來,以及伴隨著知識可以毫無界限毫無門檻的自由傳播,隨便打開一個網頁、一個界面,都有可能看到一個全新的概念、全新的領域,或是一件你不知道的事。而這些,透過認知,傳達到大腦的信息就是,你,越來越無知。你以為看的多了,就離學識淵博進了一步?你以為利用一些少得可憐的時間去學習,就超越了更多的人?錯,大錯特錯。真正投入學習、有縝密時間管理的人所遇到的是學不完的知識輸入,知識的海洋如此深遠而深淵,盡管傾盡畢生精力也未必掌握得完全。那些每天讀一本書的人,仍然在堅持學習。那些努力的人,永遠在努力的路上。而只有無知的人才感覺自己還不錯,并且不自知。
近兩天我加入了幾個有關學習的微信群,這可能是我坐不住了的一個微妙表現,我想要去看看那些行動起來的人,他們在做什么?甚至潛意識里希望通過他們擺脫“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的現狀。于是乎,我加入了他們,成為了他們中的一員。竟發現了一個可笑現象,作為一個不行動的人,就算進群也只能是一言不發的異類,因為連發言的底氣都沒有,可以說是沒有話語權。我默默的看著,深深的挖掘自己對于“開始行動”的認知……
終于,一股迫使我打破慣性的強大力量推動著我,拿起手中的電子設備,碼下這一段話,以求解脫。寫作,有人說是對知識的記錄、整合,有人說有助于對知識的深入思考、快速應用。而對于初入寫作大門的我,最為實在的用處是把想說的話寫出來,把內心深處的想法表達出來,認真的面對自己,告訴自己什么才是真正想要的。弄清楚了這些,再去更好的學習、努力、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