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經上說,人生下來就帶著原罪,這些原罪被分為七種類型,其中之一被稱為“嫉妒”。
家里有個鄰居王嬸在保險公司上班,閑聊說起來公司里的氛圍越來越讓人疲憊。
常常是勾心斗角暗潮洶涌,無非是有人簽了大單子的時候總有人在暗地里冷嘲熱諷,甚至干出更過分的事情來。
“老話說,一棵樹嫉妒一棵樹的時候,恨不得變成一把斧頭。”
“真的有人能因為嫉妒別人的業務量比自己高,做出一些不道德的事來。前幾天我們單位的老趙,簽了個十幾萬的單子,接著被人舉報說她做副業做兼職,后來接受調查。這事兒大家都知道,但也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這次直接被人捅到大領導那里去,被強制離司了,單子也就黃了。”
后來我也反思過自己,發現有時候我也嫉妒別人,我知道這是很不好的事,也也跟朋友探討過怎么扭轉這種心態。
朋友說這很簡單,自己變得優秀就不會嫉妒別人了。后來我還發現很多人都存在這樣的心態,都有嫉妒的時候,所以最好的辦法應該是不要在混得比自己差的人面前表示自己好的方面,也盡量不跟不熟的人訴苦。
因為你的好會引來嫉妒,不好會引來同情背后的幸災樂禍。
如何控制自己的嫉妒心也是一門學問,嫉妒心也許人人都有,但是程度不同,如果是小小的羨慕,反而是存進自己進步的動力;
有些人的嫉妒,控制得當,只會讓自己煎熬,并不會傷害別人,也沒有出于嫉妒做出任何害人的事;
但是也有些嫉妒不能控制,嫉妒引發妒忌,后果就會不堪設想。
我最近很喜歡東野圭吾那本《惡意》,書里日高邦彥是野野口修的同學,長大后二人同為作家,但是日高很顯然比野野口要有寫作才能,他們二人再次相遇的時候,日高邦彥已經是一個小有名氣的小說家,而野野口修仍然籍籍無名。
后來野野口修策劃了一場謀殺,殺害了日高邦彥。直到最后,野野口修也不肯自己交代出殺人的動機是妒忌。
要正視自己的妒忌實在是困難,我想是因為它根植于我們對自己的否認,當我們在妒忌別人的時候,實際上是在否認那個自卑自負的自己。
“即使賭上自己所剩無幾的人生,也要貶低對方的人格,這是怎樣的一種心態啊?”
書里那個叫加賀的調查員在調查當年與野野口修相關的校園暴力時,他想起了自己失敗的教書經歷,他的學生也遭遇了暴力,而自己卻無力去拯救他。
當他問施暴的學生,為什么要打人時。
孩子回答說,“總之我就是看他不爽!”
這么一句毫無邏輯,毫無道理的話,卻讓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被打的孩子只是因為比打人的孩子學習成績好一點,施暴的學生說:“都是同一個老師教學,每天學習的時間也一樣長,憑什么他的成績就比我好!”
后來那個老師跟施暴的學生說,“贏得比賽的正確辦法,不是絞盡腦汁讓對手變弱,而是想辦法讓自己更強。”
而妒忌,正是絞盡腦汁讓對手變弱的前兆,是典型的損人不利己,在這個過程中,往往會忽視自己已經在無法控制地走向黑暗。
人之所以會產生妒忌情緒,是因為看到了自己與對方的差距,但又抵觸通過努力來超越對方,便只能貶低對方的成就,來消除自己內心的別扭。
嫉妒對自己產生的直接影響,便是拒絕進步。
“她那么漂亮又有錢,還住那么好的房子,肯定是被人包養了,我不想被人包養,所以才窮到現在。”
“他找到那么好的工作,肯定是走后門啊,我又沒后門可走,當然找不到好工作了。”
久而久之,就會怨天尤人,負能量滿滿,目光短淺,又憤世嫉俗。
想想就覺得可怕。
前一陣微博上很火的“杭州保姆縱火案”歸根結底也是有嫉妒心作祟的因素在。
杭州林先生和妻子一塊打拼,有了巨額身家,住著幾千萬的豪宅,有一個美麗的女兒和兩個可愛的兒子,一家人過著童話般幸福的日子。
他們雇了一個保姆,女主人善良,保姆說自己需要錢買房子,女主人二話不說拿出十幾萬。
女主人把車給保姆開,保姆偷竊,女主人說有困難就告訴我,不要偷。
看著與自己同齡的雇主資產幾千萬上億,有體貼的老公和三個漂亮的孩子,而自己每天勞累,每個月只能拿著微薄的工資。
憑什么我要這么苦,而別人卻是人生贏家?
最終這場由嫉妒引發的大火毀掉了這個原本完美的家庭。等林先生從外地回來時,見到的是妻子和三個孩子冰冷尸體。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看到林先生在微博說這句話,作為路人也唏噓不已。
人的妒忌心究竟可以有多可怕?
妒忌容易讓人失去理智和冷靜。從而把關注點轉移到不重要的點上去。
本來是不重要的點,卻一直過不去,把那個點無限放大,最終釀成惡果。
真正的成長,是要學會反思。
要多想想為什么別人都可以自己卻不行,而不是糾結于憑什么別人就成功了。
不要只看到了成功的璀璨,卻忽視換取成功的代價和付出。
要努力相信這個世界的溫柔,想要的自己爭取,腳踏實地,不炫耀,也不氣餒,才會與世界溫柔相對。
不管過去經歷過什么,總要抬頭向前看,黑暗留在身后,才有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