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解釋一下何謂土壤肥力。
土壤肥力也稱為土壤肥沃度是指土壤能夠不斷為作物提供和協調水、肥、氣、熱的能力。各種肥力因素之間是互相影響,密不可分的。所以,土壤肥力是各種肥力因素的綜合表現,是決定作物產量的重要因素。影響植物生長的土壤因素包括:土壤水分、土壤養分、土壤空氣和土壤熱量等,這些因素又稱為土壤肥力因素。
2.從不同分類方式,詳細談談土壤肥力問題。
①人為肥力:是由耕作、施肥、灌溉、改土等人為因素形成的土壤所具有的肥力。人為肥力的高低,受多種因素的影響。開發的土壤既有自然肥力又有人為肥力,兩者的關系是自然肥力為基礎,人為肥力為主導。
②有效肥力:由于受環境條件和管理水平的限制,土壤肥力往往只有部分表現出來,這部分肥力稱為“有效肥力”,又稱“經濟肥力”,即在一定農業技術措施下反映土壤生產能力的那部分肥力。
③潛在肥力:一部分肥力沒有直接表現出來稱“潛在肥力”,指受環境條件和科技水平限制不能被植物利用,但在一定生產條件下可轉化為有效肥力的那部分肥力。
3.詳細說明土壤的形成過程。
陸地上的巖石風化后,通過各種外力作用被淋溶、剝蝕、搬運,最終沉積在湖泊和海洋中,固結成各種沉積巖;再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這些湖泊、海洋底層的沉積巖隨著地殼運動重新隆起成為陸地巖石,露出地表的巖石,在各種自然因素(如日曬、風吹、雨淋、冰凍、根系穿插等)的作用下而發生變化,形成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的礦質顆粒,即 “成土母質”。巖石風化為母質后,變得疏松多孔,具有了通氣透水和保水等性能,也逐漸釋放出某些可溶性物質,為低等生物的生長提供了條件。成土母質進一步在自然成土因素生物、氣候、地形和時間的作用下,特別是在以生物為主導的綜合因素作用下,逐漸釋放和積累了各種養分,逐漸形成了自然土壤。
4.簡要說明土壤肥力的自然來源。
土壤的自然肥力來自于土壤本身和動植物殘體兩個方面。一般來說,如果風化作用和有機質的累積、分解與腐殖質合成作用較強,而被吸收利用較少,土壤中養分保存多,肥力水平將逐漸提高;如果風化作用和有機質的累積、分解與腐殖質合成作用較弱,而被吸收利用較多,土壤中養分保存少,肥力水平將逐漸降低;當兩種作用勢均力敵時,土壤肥力的發展處于動態平衡狀態。在決定肥力高低的因素中,風化作用是極度度緩慢的,提高肥力的途徑主要靠增加土壤有機質。
5.詳細描述提高土壤肥力的措施。
①提高肥料的利用率途徑有很多,其中選對適合作物特點的肥料種類最為重要。對于蘋果樹,氮肥和鉀肥選用持效性的緩釋肥料,養分可以持續均衡地供應,減少揮發、下滲的損失,從而提高利用率。開發潛在肥力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將土壤中被固定的礦物質養分釋放出來,二是加快有機物在土壤中的轉化速度。
②釋放被固定的礦質養分,必須以改良土壤為前提,減少化肥的施用量,破除板結,多施用含有微生物的有機肥,讓微生物在適宜的水肥氣熱條件下當好“采礦工”,把不能利用的養分轉化成有用養分。如果說施肥是治療土壤肥力下降的“藥方”的話,生物有機肥就是中藥,化肥就是西藥,中藥在治病的同時能起到調理作用,治病健身兩不誤,而西藥在治病的同時還會有嚴重的副作用。
③開發潛在肥力還在于提高有機肥的轉化利用速度。有的果農大量施用原生態有機肥,果園效益并沒有很快得到提高,就認為有機肥還是不如化肥。其實,有機肥潛在肥力的開發是需要相當長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