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組織承諾,就是組織的成員愿意把自己的力量和忠心的意愿,交給某個社會關系之中,是個體對于一個特定的組織接受、認同和投入的程度。
2-團隊組建之后,進行團隊建設的目的就是為了增加員工對于組織的承諾關系。但是,在不同的組織共同體里面,成員和組織的命運關系是不一樣的,團隊建設的方法是不同的。
A.職業共同體,員工主要是為了獲得薪酬。在這個階段,如果工作滿意度不高,只要條件合適,他也不會離職,還會保留著一種經濟交換的關系。他的心理期望,會傾向于從非正式組織或群體中形成承諾關系,保持一定程度的心理安全。當他和正式組織出現沖突的時候,他傾向于從非正式組織獲得同情和支持,非正式組織可能會成為一種隱性的破壞力量。
B.利益共同體,靠利益來維系的組織。很多成功的企業是把利益共同體和事業共同體嫁接起來,作為團隊建設的目標。
C.事業共同體,基于單純的理想,大家聚在一起就是想做成一件事。
D.命運共同體,類似軍隊中的團隊,一場仗打下來,是死是活,都在一起。
3-學畫共同體的“圓”
根據四種共同體的概念,要知道進行建設的團隊,包含了哪些人,包含了哪一類,或者哪幾類共同體的成員。
居于組織核心的人,是命運共同體關系。外邊一圈圓,是事業共同體,他們應該是為了組織的目標在奮斗,他們把組織的目標認定為自己的事業,他們可以擺脫開簡單的利益羈絆。在他們眼里,不僅僅有利益,利益和事業是交互一體的。如果某個組織,這個核心圓沒有了,骨干成員的眼里都沒有多少事業,只有利益,那這個圓就縮回到了上面大老板的那個圓。這樣的組織,是不會長久的。
在事業共同體外面,是利益共同體。組織中更多的人,是在職業的共同體上面。
在這四個同心圓有某些點,圍繞著這些點,又會有一些小圓,這就是組織中的那些小團隊。上一級圓中的點,就是下一級大圓的中心。從點和圓的位置關系,可以看出這個組織中的多數人,是為利而來,還是為事而來。大老板的一個智慧,就是努力通過有效的價值觀和文化建設,讓靠近組織中心的部分,圓更密,力量更強。
4-畫圓的目的在于提醒領導者,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團隊建設,不同性質的團隊,建設的方法和手段是不一樣的。
---------------分--------------割---------------線---------------
《史記·貨殖列傳》提到:“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用這一句話來形容組織關系中的人,在大概率上是正確的。從動機上看,人無論是在物質滿足還是不太滿足的情況下,追求更多更大的物質財富,都是人的一大目標。但對利益的看重,并不是否認不能有其他的追求。因而,在一個團隊組織中,劃分出來的四個不同層次的共同體,就有助于我們去分析團隊中的每一個人,更有助于我們在此基礎上,去有針對性地進行團隊建設方面的努力,所有這些動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在于提升團隊員工對團隊的組織承諾,從而使員工更愿意付出,更愿意將個體的努力與團隊的整體目標捆綁在一起。
從人數的多寡來看,職業共同體——利益共同體——事業共同體——命運共同體,人數逐步減少,其中利益共同體是最主要的一個部分。團隊領導者尤其是大老板,根據不同的共同體進行針對性的團隊建設方面的改善,找到有的放矢,才能事半功倍。
看到課堂后的一則留言說,你提組織未來有多輝煌,希望員工以此為奮斗方向,可是員工僅僅關注自身這月的工資何時到賬,這就屬于對共同體的認知有偏差,最終不會有很好的激勵效果。我曾有過深刻的體會。在曾經服務的公司,部門內的基層員工普遍責任心差,工作動力不足,做的最好的就是按時打卡上下班。有段時間,我就找他們單獨聊天。聊過之后,我發覺之前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勵方法大面積失靈了。在我的概念中,但凡愿意出來工作的,無論付出的時間和努力有多少,無一例外都會跟收入待遇或是未來的發展前途有關系。但我面對的卻是這樣一群人,一不求發展有多好,二不求建立什么人脈資源,更關鍵的是不求收入有多高(即使有需求,如果要與工作量或加班做社會交換,收入待遇也可以不考慮)。后來我想清楚了,公司部門所在的地區,富裕程度非常高,當地的特色產業非常發達,加上城鎮化發展帶來的拆遷造富遠動,這部分本地員工最核心的訴求就是在家庭之外尋找一個舒適區,一份穩定的工作足以。對舒適區之外的努力,內心缺乏動力。
我的這段經歷就驗證了四個共同體的觀點。其實,我所在的部門只能算是一個“群體組織”,如果要建立一個“團隊”,對人的遴選必須是前提,人選定之后,再根據人的核心訴求進行有針對性的團隊建設活動,這樣才能促進組織承諾的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