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內容概括
美麗的瑪蒂爾德,從小生長在一個小職員的家庭,成年后嫁給教育部的一個小科員。盡管生活還過得去,不愁吃穿,家中還有一個女傭人,但距離奢侈的貴族生活差得太遙遠。心氣很高的瑪蒂爾德,她總覺得自己生來是為享受各種講究豪華生活的,因而無休止地感到痛苦。她的丈夫有一天晚上回到家的時候帶回一個大信封,里面是一封請帖,邀請他們參加一個晚會,一同參加的都是一些官方人士。但是,瑪蒂爾德連一件像樣的禮服都沒有,她感到更加痛苦。不得已,丈夫把儲存了好久的一筆準備購買獵槍的款子,準備給瑪蒂爾德做一件禮服。禮服做好之后,瑪蒂爾德又苦惱了,因為她沒有一件像樣的飾品來搭配這件豪華的禮服。這時,丈夫提醒她,可以跟她的貴族朋友福雷斯蒂埃太太借一款首飾,瑪蒂爾德順利地從朋友那里借到了一款非常美麗的鉆石項鏈。晚會的日子到了,在禮服和項鏈的襯托下,瑪蒂爾德又漂亮又嫵媚,在晚上會出盡了風頭,所有的男子都盯著她,打聽她的姓名,求人給介紹,部長辦公室的人都要跟她合舞。部長也注意了她。她的美麗戰勝了一切,陶醉在歡樂之中。晚會結束了,他們在回到家的時候卻發現鉆石項鏈不見了,找了幾天都沒有找到的情況下,他們不得不去買了一條新的相同款式的鉆石項鏈還給福雷斯蒂埃太太。接下來,為了還清購買項鏈欠下巨債,他們搬了房子,辭退了唯一的女傭人,瑪蒂爾德和最下層的家庭主婦一樣勤勞能干,她的手臂變粗了,手指也粗糙了,買菜的時候為了省錢而學會了討價還價,免不了挨罵。十年后,這筆錢終于還清了,他們終于松了一口氣,感覺終于可以輕輕松松生活了。有一天,在一個公園里,瑪蒂爾德遇到了借給她項鏈的朋友福雷斯蒂埃太太,她依然是那么優雅那么年輕,都已經認不出瑪蒂爾德了。瑪蒂爾德鼓起勇氣和福雷斯蒂埃打招呼,在這十年里,瑪蒂爾德沒和她聯系,但是現在債務還清了,她感覺沒有什么不好說的了,于是她把項鏈的事告訴了福雷斯蒂埃。福雷斯蒂埃很吃驚,隨即告訴她當年借給她的那條項鏈是贗品。
二、作者簡介
吉·德·莫泊桑(1850-1893)
法國作家。童年在諾曼底鄉村度過,從盧昂中學畢業后,1870年到巴黎讀法律。曾在作家福樓拜的指導下從事文學協作。普法戰爭爆發后,應征入伍,戰后復員,先后在海軍部、教育部供職。1880年在和左拉的交往中,寫成以普法戰爭為背景的短篇小說《羊脂球》,一舉成名。他一生共寫成中短篇小說300多篇,如《項鏈》、《兩個朋友》、《一家人》、《散步》等。長篇小說共6部,如《一生》、《俊友》和《溫泉》等。他的文學成就以短篇小說為主,題材廣泛,善于從紛繁復雜的現實生活中,截取各種具有典型意義的生活事件,以小見大,描繪世態人情,變現社會風氣。在藝術手法上,不僅語言樸實簡潔,高度精練,而且在謀篇構思、細節刻畫,尤其是精彩的結尾藝術等方面,都顯示出獨到的才能,因而被譽為“短篇小說巨匠”。他的作品反映了19世紀后半葉法國的社會生活狀況,批判了上層階級的道德墮落,揭示了中小資產階級的人性弱點和下層人民的苦難生活。
三、《項鏈》的主題
《項鏈》是莫泊桑短篇小說的代表作。作品以一條項鏈為中心,講述了小公務員之妻瑪蒂爾德的人生悲劇,揭露和批判了當時社會愛慕虛榮的惡劣風氣。
首先,瑪蒂爾德性格的根本特征及其生活悲劇的根本成因都在于愛慕虛榮。
她容貌美麗但出生低微,嫁給小公務員羅瓦賽爾過著不算窮苦也并不富裕的生活。她對生活現狀十分不滿,總是夢想過上奢華體面的生活。作品通過很多細節展現了瑪蒂爾德愛慕虛榮的品性。因為沒有漂亮衣服和貴重首飾而哭泣,因為打扮體面而無比快活,等等。
其次,愛慕虛榮是當時法國社會的整體風氣。
羅瓦賽爾先生積攢的四百法郎,原本是準備用來買獵槍的;福雷斯蒂埃太太借給瑪蒂爾德的鉆石項鏈是假的。可見,每個階層的人,都在用偽飾的手段來顯得比實際生活更富有更奢華。尤其對于女性來說,“美麗、豐韻、嬌媚,就是她們的出身;天生的聰明、優美的資質、溫柔的性情,就是她們唯一的資格”。正是社會環境和評價體系使女性過度在乎外在的美麗。
再次,小說對小公務員的生活境況給予了人道主義的同情。
作品在批判羅瓦賽夫婦愛慕虛榮、追求享樂的同時,并沒有抹殺他們潛在的道德感和一定程度的吃苦耐勞的精神。當發現項鏈確實丟失時,羅瓦賽爾和瑪蒂爾德都沒有想要逃避責任。十年的時間,他們還清了所有的債務,“連那高額的利息和利上加利的滾成的數目都還清了。”
四、藝術特色
《項鏈》以巧妙的構思、豐富的對比和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結尾著稱于世。
首先,全文以借項鏈、丟項鏈、找項鏈、陪項鏈為線索,通過一個極為平常的生活事件,折射出當時的社會風氣,展現深刻的人生哲理,進而否定了愛慕虛榮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要是那時候沒有丟掉那掛項鏈,她現在是怎樣一個境況呢?誰知道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變幻無常啊,極細小的一件事可以敗壞你,也可以成全你!”
其次,作品在極端的篇幅內,展現了豐富的對比;瑪蒂爾德十年的艱辛和容貌的改變,與福雷斯蒂埃太太的幸福和美麗依舊的對比,等等。
再次,結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作品結尾揭示瑪蒂爾德所借項鏈只值500法郎,看似出人意料,其實全文至少有三處明顯的伏筆。其一,借項鏈時福雷斯蒂埃太太非同一般的大方,“挑吧,親愛的。”其二,珠寶店老板查看了許多賬簿,說:“太太,這掛項鏈不是我賣出的,我只賣出這個盒子。”其三,瑪蒂爾德送還項鏈時,“福雷斯蒂埃太太沒有打開盒子”。這些都顯示項鏈有可能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