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莫泊桑短篇小說《項鏈》:殘酷的現實讓人清醒,生活并非云里霧里。
《項鏈》大概大家都看過,但不知道了解它的背景嗎?在19世紀80年代的法國,資本主義惡性發展,大資產階級當權,對人民巧取豪奪,政府中貪污風行,社會上道德淪喪,資產階級驕奢淫逸的糜爛生活和惟利是圖的道德觀念影響到整個社會,追求享樂追求虛榮,成為一種惡劣的社會風氣。
為了排遣自己的"不幸”與“痛苦”,主人公“她”找到了一個出口——“夢想”。由于當時法國現實中,人們瘋狂地崇拜錢,拜金主義無情地沖擊著人們的心靈、生活和婚姻。于是,瑪蒂爾德不愿面對現實,而把理想寄托在夢境中,此時,可憐的瑪蒂爾德已完全被虛榮心俘虜了。
但是她卻從來不想掩飾自己的渴望與痛苦,所以她并不虛偽。這種虛榮的真實感情表達可能讓我們感到不自在,忍不住地批評幾句。但是對于過不上自己滿意生活的瑪蒂爾德來說,她并沒有用自己虛偽的一面得到奢華的生活,她只是想想而已。她恪受著做人的基本道理,維護著自己的尊嚴。
項鏈丟失后,青春美貌和人格尊嚴這兩個法碼擺在生的天平上,逼她作出選擇。她決定放棄青春,選擇尊嚴。人生最重要的時刻懂得放棄,放棄也是一種美德。
那么對她來說那極細小的一件事是“敗壞”她,還是成全她呢?
最初瑪蒂爾德被強烈的可怕的虛榮心所俘虜,后來,她義無反顧地作出令人驚訝的決定。最后,當她再遇自己依然年輕美貌的朋友福雷斯蒂埃太太,當她得知假項鏈的事實后,她的臉上露出燦爛的天真的笑容。
這笑是她自信和驕傲的表現。小說發人深省之處是讓我們目睹了污濁、虛假、拜金的社會中的一顆金子般的心,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瑪蒂爾德是不幸的,她不幸在于不能盼自己得不到的東西而白白地增加煩惱。
同時她是幸運的人,殘酷的現實讓她清醒,生活不只是云里霧里的幻想,更多是腳踏實地一步步的走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