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火車上開始讀《認知療法基礎與應用》,一邊讀一邊和自己對照。
案例中薩莉的癥狀與我有相似之處。
想法:我是一個失敗者,我什么都做不對,我將永遠不會幸福。
模式:把個人的優點和成就歸因于幸運,而把自己的弱點作為自己的真實寫照。
還有,要命的孤獨感。真是很熟悉啊。
認知行為療法是一種目標導向、聚焦于問題的療法。薩莉提出了一個目標:結交新朋友。
我的目標是什么?想起第一次咨詢,我問老師,我沒有具體的癥狀,沒有目標,可以做咨詢嗎?只要實現目標,薩莉就可以在咨詢中獲益,但是對我來說,結交新朋友,解決一個實際困難,不是我的目標。一次次咨詢,我都沒有固定地圍繞一個目標來討論。比如因好奇做了幾天喵掌平臺的推銷,覺得不適合我,就決定放棄了,沒有必要去討論。比如做快手直播推廣心理學知識,遇到了和做喵掌平臺一樣的困難——感覺不舒服。我知道不是外界不認可我,而是我自己不能接納自己,自我設限,導致自己寸步難行。我決定繼續做下去,而且也知道下一步應該做什么,所以也不需要再在咨詢中討論了。是的,除了關注咨訪關系,我沒有什么具體的目標需要達成,將近三年的咨詢,就是這樣幾乎一次換一個內容漫無邊際地進行著,信馬由韁地從容著。但是我喜歡這樣。
薩莉是一個認知行為療法的理想患者,而我,顯然是一個精神分析療法的理想患者。所以,沒有一種方法能適合所有來訪者,每一種療法都有自己適合的人群。
薩莉交到新的朋友,就可以減少她的孤獨感。而我從不缺少朋友,我若愿意交朋友,可以交到很多很多的朋友,只要我愿意——然而我不愿意。知心的朋友,一兩個足矣。即使四海之內皆朋友又如何?在朋友的包圍中,也一樣是孤獨的,除非,面對我最親近的人。
然而我還是決心上了列車奔向上海,去學習認知行為療法。因為,大部分來訪者都可以聚焦于現在來減輕癥狀,畢竟像我這樣的人只屬于少數。——我自戀地這么認為。
? ? ? ? ? ? ? ? ? ? ? ? ? ? ? ? ? ? ——寫于2017.11.16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