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段時間管理精品訓練營-第35天
#踐行目標#
1、早起5:00-6:00,早睡22:00-22:30;
2、每天聽葉武濱時間管理九段+進階音頻,學習并分享;
3、每周閱讀5本書。
#葉武濱時間管理進階(15)#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要獲得高效能,就要先了解我們的指揮中心——大腦的特性。
特性一:容易被內外部信息干擾
首先是來自內部的干擾。王陽明說,”要在事上磨“,也即要活在當下。而當下,是由無數已完結和未完結的事務構成,對得意之事忘形,對失意之事無法忘懷,在無常之世希望一勞永逸,對未來之事杞人憂天……內部的干擾,來自我們多得像猴子一樣的想法。
其次是來自外部的干擾。桌上突然想起的電話,微信隨時彈出的消息,打開網頁彈出的廣告,訂閱的各種APP、公眾號不斷跳出的新聞、資訊……社會越發達,外部干擾越頻繁,專注做一件事變得越來越困難。
內部想法多,外部信息多,專注當下難,活在當下更難。
特性二:大腦內存非常有限
中國人很喜歡"三"這個數字,如“三人行必有我師”“事不過三”“舉一反三”“三思而后行”“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等等。為什么是“三”?原因之一無外乎“你我他”、“甲乙丙”,朗朗上口,讓人容易記住而已。所以,諸如“三招學會PPT”“萬功三字訣”等勵志文、雞湯文層出不窮。也難怪,捷徑總是要盡可能少的步驟,如果動不動就來個八、九、十招,記都困難誰還走這捷徑?就像我們“一心不能二用”是同樣的道理,因為大腦內存有限,容易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特性三:大腦容易遺忘
大腦像米缸,我們不斷往里加入新米,被先吃掉的也是上面的新米,陳米永遠留在下面,久了就被遺忘。所以,我們要用記憶曲線不斷復習,才會讓舊的知識不被遺忘。而這,也正是大腦的智能所在,因為內存有限,所以要通過不斷遺忘從而不斷接收新的知識。
大腦這一“后進先出”的特性,可以用計算機領域的“堆棧原理”加以解釋。
特性四:大腦容易產生焦慮
既然大腦遵循“后進先出”的機理運行,我們可以得出:大腦本身并不能自動判斷哪事情重要,哪些事情不重要。所以哪怕事關成敗的重要節點我們也有可能忘記,比如高考時忘帶身份證。加上大腦“不斷被內外部信息干擾”的特性一,以及“內存有限”的特性二,遠的事情經常被遺忘。當這些重疊起來,重要的事做不好,新的事不斷涌現時,我們陷入惡性循環,焦慮因此產生。
知其所以然,才能知其然。了解了大腦的四大特性,就可以有的放矢的激發我們日常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