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系統讓我們有選擇重要事務的能力,執行讓我們可以完成已選擇的重要事務完成,并取得成果。
這里有多個挑戰:
1、有夢想目標,越大越遠的目標,還需要長時間的管理與分解執行,同時還有許多日常瑣事;
2、沒有夢想目標,我們事務太多,并不知道什么事情是重要。
3、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需要能夠專注去完成它,但是我發現很多人很難開始并專注地去一件事。
4、大多數人管理事務停留在使用大腦上。
解決問題還要需要原因,我們或許可以從了解大腦的特性開始。
特性一:我們容易被內外部信息干擾
人類的奇怪之處在于:“他們急于成長,然后又哀嘆失去的童年;他們以健康換取金錢,不久后又想用金錢恢復健康。他們對未來焦慮不已,卻又無視現在的幸福。因此,他們既不活在當下,也不活在未來。他們活著仿佛從來不會死亡;臨死前,又仿佛從未活過。”
所以,人們不能活在未來是被很多客觀因素決定的,但是不能活著當下卻又是為什么呢?是因為,人的大腦很容易被內外部的信息打擾。
我們一輩子會遇上很多的事,不是每一件事都能有結果,所以在我們的人生里會有很多的“未完結”,這些遺憾甚至是內疚就會造成我們大腦里的“牽掛”和“放不下”,這是對過去,同樣我們對未來的擔憂和想要的欲望,也時刻會突然侵入我們的大腦,干擾我們的注意力。這些都是來自我們內部的干擾。
除了內部,我們還有來自外部的信息干擾,例如:突然響起的電話、不斷收到新消息的微信和郵件、各種短信和網頁上的廣告、忽然跑到自己身邊叫著“陪我玩”的孩子......等等這些都是來自外界的干擾,讓我們的大腦很難安靜下來做需要深度思考的工作。
所以,內部念頭多,外部信息多,這些干擾就決定了我們很難能“活在當下”,以及專注地去做目前自己手頭上的重要事務。
特性二:我們的大腦內存非常有限
讓我們的大腦同時記住3-4件事,并進行判斷是容易的,而一旦超過了這個數,我們大腦的運轉速度就會變慢,記憶就容易產生混亂。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神經學家厄爾?米勒的相關實驗研究也同樣證實了:相比于循序漸進地做事,同時做兩件或者多件事需要付出更多的腦力。他在對自己的實驗志愿者同時處理不同工作時進行了腦部掃描后發現:即使在他們面前有很多看得見的物體,但也只有1-2件會引起大腦的反應,這就表明我們實際上只能集中精力同時做1-2件事。
而且相信每個人都曾有過這樣的體驗:我們的大腦會在發生緊急狀況時突然縮小關注范圍,就是在平時自己明明能夠關注到的事物,在突發緊急事件時就關注不到了,這就是我們會做事丟三落四和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主要原因。
特性三:我們很容易遺忘
就是我們的大腦只能清晰地記住最近發生的事,稍微往前時間久一點的事情記憶就變得模糊了,再往前久一點的事我們就忘記了。
我們的大腦就好像一個米缸,我們不斷往里面添加新米,那么先被吃掉的也是上面的新米,陳米永遠就留在下面,慢慢被遺忘了,除非按照記憶曲線復習,永遠牢記。這就是我們大腦智能的地方,它因為自己內存有限,從而用“遺忘”來不斷地為新事件、重復記憶的信息騰出記憶的空間。
特性四:我們的大腦很容易產生焦慮
從上面特性三可以得知:大腦本身是無法自動判別哪些事情重要,哪些事情次要的,所以哪怕是非常重要的事,隨著時間的推移,新信息的不斷涌入,大腦也會遺忘。而當我們不斷被內外部的信息干擾無法專注心猿意馬,大腦的內存有限又經常忘記重要的事情時,我們就很容易產生焦慮。一旦開始焦慮,浮躁、急躁、暴躁等糟糕的狀態就會找上我們,心猿意馬無法專注、忘記重要的事、關注不到、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等等這些狀態又會直接影響到我們判別事物的能力,以及與他人的和諧關系,這樣我們的生活就陷入了惡性循環中。所以,大腦的這四個特性就決定了我們很難自然地活在當下把事情做完,又有大量未完成事件與新信息不斷干擾我們。這也是我們懂得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的一個根本原因。
如何來破解大腦的這個局,解鎖高效能的新理念和新技術呢?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