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高情商,概況起來就一個字“忍”。
上個星期和同事討論,什么是真正的情商?大部分人想法都是:在同等環(huán)境下,在現(xiàn)實關系中,所謂高情商,或者說是人際關系,那就是忍。
上古至今,成大事者,都能“忍”。
《讀書錄》里曾寫道:“忍所不能忍,容所不能容,惟識量過人者能之。”
詩人杜牧也說過:“忍過事堪喜,泰來憂勝無。”
很多人說,忍就是窩囊,其實不然,忍是一種智慧,一種大度,一種策略。
忍辱負重,以安其身。
《孟子》曰:“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墻之下。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一時的忍辱,不是說膽小、怕事,更不是說沒有脾氣。而是需要解決問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把矛盾、對立、危機、危險降到最低。不是說逞強,耍威風,到頭來兩敗俱傷。
最著名,莫過于韓信受胯下之辱的故事。
據(jù)《史記》記載:
《史記·淮陰侯列傳》:"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視之,俯出袴下,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翻譯過來就是:
韓信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父母,主要靠釣魚換錢維持生活,經(jīng)常受一位靠漂洗絲棉老婦人的施舍,屢屢遭到周圍人的歧視和冷遇。一次,一群惡少當眾羞辱韓信。有一個屠夫?qū)n信說:你雖然長得又高又大,喜歡帶刀配劍,其實你膽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話,你敢用你的配劍來刺我嗎?如果不敢,就從我的褲襠下鉆過去。韓信自知形只影單,硬拼肯定吃虧。于是,當著許多圍觀人的面,從那個屠夫的褲襠下鉆了過去。
假如當時韓信受不了這胯下之辱,那就沒有了他的建功立業(yè)。
假如當時韓信跟屠夫斗,贏,即招來牢獄之災,輸,可能會丟性命。
《易·系辭下》里有言:“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當一個人連自己的安危,都無法得以保全時,逞再多的一時之能,也不過是匹夫之勇。
愚蠢的人才會跟人爭強好勝,最終輸?shù)膮s是自己。
忍辱和挫折,是長遠之計。
蘇軾在《晁錯論》里提到:“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能成大事者,不在乎眼前的輸贏,而是把眼光放長遠些。
《論語》有言:小不忍,則亂大謀。
看一個人有沒有長遠目標,就看他能不能忍受現(xiàn)在的挫折,而不是糾結于眼前的利益。
越是能忍受挫折的人,越能成大器。
因為,他們不會因為環(huán)境的惡劣而抱怨,他們往往越能忍受當下的環(huán)境,不會因為眼下的困難,而放棄自己的努力,這樣的人,往往越能成功。
忍辱和誹謗,是體現(xiàn)一個人的大格局。
《遺教經(jīng)》中有一句話:
“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毀謗、譏諷、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
生活、工作中,我們往往會被誤解,很委屈,很難受,有的人就開始抱怨,而有的人卻并不想解釋,并不是心里有愧,而是顯示他的大格局。
雖然我們常說:“做人要清清白白,做事要坦坦蕩蕩。”
但有時,很多真相,我們都看不到。
一個能成大事者,越能忍。
很經(jīng)典的一句話:“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說的就是,一個人能忍受多少委屈,就有多大格局。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