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6月,我在上海實習,媽媽打電話跟我說,外公快不行了。我很難過,想隔天請假買票回汕頭。可我爸爸和小姨卻叫我不要回去。可我想回去,至少見最后一面。
結果在第二天早上我猶豫著是不是直接請假回家的時候,我媽打電話過來說,外公已經走了。聽完這個電話,我哭了。
那時還在公司,旁邊還有很多同事在。一個要好的同事發現了,我跟她傾訴著,她安慰著我。她讓我早點回去,跟我說:“比起我,我的媽媽更需要安慰和照顧。”
說實在聽到這句話,我真的很是震驚,因為我并沒有想到媽媽這一方面,我失去了外公,媽媽失去了爸爸。
我想回,我再打給爸,他說了很多,還是叫我不要回了。
最終,我沒回。我很矛盾,這件事情當時在我心理留下了傷害,產生了情緒病,現在回想起來有些還沒好,那些不好的情緒還會回來。
說實在,我一直覺得自己是一個感情比較淡的人,作為女人不夠感性。可這件事回想起來,還是覺得有些傷,有些難過。當時我也難過了很久,以至于回到老家時,不太敢去看外婆。
那么,到底是什么對我產生了這么大的影響呢?是外公的過世嗎?
其實是也不是的。準確來說是這一列的事情導致我產生的不良情緒讓我留下了心理傷害。這些心理傷害可以說是心理病,但也是十分常見的心理情緒病。
外公過世,讓我覺得是“喪失”,失去了親人;雖然有原因,可爸爸不讓我回家,還是讓我感到“拒絕”,覺得爸爸覺得我沒有作用,也不讓我參與到外公的喪葬事情上;沒回去,沒有安慰到媽媽和外婆,沒有幫助,讓我產生了“內疚”。再加之因為在公司里哭,同事知道我外公過世,可我沒有回去,會擔心讓別人覺得我冷血,自己也覺得自己沒有堅持回去,不是一個正常人該有的情緒與行動,所以將自己和其他人劃分開來,并且產生了“孤獨”情緒。
“喪失”、“拒絕”、“內疚”、“孤獨”,同一時間我感受到了常見的心理傷害的四種,前面三種是這件事本就會體會到的情緒,而孤獨則是因為傾訴而導致的傷害。有些情緒適合用傾訴來解決,但傾訴卻不是解決所有情緒的好辦法,有時還會加重心理傷害或者產生心理傷害。我的這個經歷是產生孤獨,其實時常傾訴也會產生另一個情緒“反芻”(寫這篇文章的時候也引起了自己的這個情緒,略悲傷,有些不開心)。
那么除了傾訴,還有哪些方法可以讓自己的情緒好轉呢?
心理學家蓋伊·溫奇博士,他總結出人們有常見的且容易對自己造成傷害的七種心理情緒,命名為心理傷害的“七宗罪”.并針對這“七宗罪”進行分析與研究,為我們提供了自我治療這七種情緒的明確的方式方法。著成書籍《情緒急救:應對各種日常心理傷害的策略與方法》,這也是今天我給大家分享的書。
他所給出的建議都是他多年治療經驗的精華,像心理療傷的速效感冒藥一般,都非常有效。當然他書中也說到了,如果是嚴重的心理傷害,自我療愈起不到作用的時候,一定要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
書中對于每個情緒都會有詳細的分析、例子及治療方法。網上可以找到電子書。
以下是我做了一個讀書筆記的思維導圖,希望可以讓大家對這本書有個大概的了解。
結語:世界那么復雜,人也那么復雜,產生不良情緒也是在所難免的,學點情緒傷害的自我治療方法總是好的。不良情緒容易影響我們的生活,我希望自己生活變得更好,也希望你是,愿你我的不良情緒少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