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文重提 2 】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文/塵一粒
【按語】當時我上班不足四個月,區教育局舉辦首屆骨干班主任培訓。我本來是去“打醬油”的,結果竟作為學員代表做總結發言。這是我入職以來的第一次發言,更確切的說是我當時自出生以來站的最大的一個舞臺。
寫在前面
感謝區教育局能舉辦此次班主任研修,給了我與名師對話的平臺。感謝王主任,楊樓的馬校長、蔡老師,還有梅老師,是他們給了我機會、給了我勇氣,讓我不斷地突破自己、戰勝自己、勇敢的一步一步向前走。感謝我王臺的同事,給予我生活上的幫助和關懷。說這一番話不是寒暄客氣,而是內心真實的表達。我想成為一名教師,我要成為一名好老師,這是我最想從事的職業。雖然我年齡二十三四是個成年人,而我的教齡還是一個新生兒、一個孩子。參加此次研修,能夠跟著各位名師學習、能夠得到我們潁東區諸位骨干教師的指引,我感到榮幸備至,這猶如催化劑一般加速了我的成長。我體驗到牛頓那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感覺!我是沒有資質站在這兒講話的。我慶幸自己參加了此次骨干班主任研修,講座時,一位位專家的話給我帶來智慧;交流時,一位位老師的事跡讓我感動不已。研修中的交流與實踐,激活了我成為教師的細胞,給我帶來思考。每一位老師都有屬于他自己的世界,透過他的世界我看到了另外一個世界,一個全新的世界。究竟該怎樣塑造修飾我自己的小世界,這還是一條剛剛啟程的路。
十年磨一劍 ?六字鑄師魂
肖老師曾經花十年時間只為六個字而活——讀書、寫作、上網。十年,人生有多少個十年?這十年是怎樣度過的?期間要忍受何種孤獨!人屬于群居性動物,人是害怕孤獨的。其實,人應該學會享受孤獨,被他人認可、被社會接納的存在感固然重要,但學會獨處學會享受孤獨,帶來的是怎樣的內心的寧靜與澄澈。心境的波瀾起伏程度與人生的境界成反比。直面孤獨,在孤獨中叩問自己的心靈,滌蕩內心的寧靜淡泊。我是一個相對于白天更喜歡黑夜的人,我喜歡一個人靜靜地躺在床上隨性的思考,就像在給自己做心里理療一樣。黑夜還原了本色,自己與自己對話發掘靈魂的深處,向青草更青處蔓延。讀書、寫作、上網僅此六個字,肖老師用十年的光陰參悟,這其中有多少的人生智慧待我去發掘和感悟。
一夜春風來 ?莫再染塵埃
彭老師說“聽講座要聽的是思維”,當時就對這句話觸動比較大。每一場講座的專家都來自一線,將自己的實踐與理論相結合。在傳道過程中更多的是分享自己班級管理的具體操作。像我這樣的“菜鳥”更多的是對專家的具體操作感興趣,于是乎“拿來主義”根據專家的模式,直接運用到管理自己的班級,其結果是苦了自己坑了學生。“江南魚米鄉,北方長粗糧”地域不同所生長的植物相異;“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的環境塑造的不同的人;“自家的田地種自家的糧”,專家的模式就是專家的,“學人以魚不如學人以漁”,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比解決問題的具體做法更重要。我有自己的田要耕,我有自己的班級要管理,聽專家的思維探索出一條適合自己班級發展的道路。
“帶著理念去上課,比任何模式和技巧更重要”。卜老師所說的模式和技巧指的是學習他人得來的,是一件披在自己身上的一件衣服是在外的,而理念則植根于腦海是內化的。猶如《扁鵲見蔡桓公》中,病在肌膚死不了而在骨髓則無力回天。在教育上“金縷其表,敗絮其中”是極其可怕的!專家的做法、模式和技巧,那是由他的理念形成的,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運用自如,始終有一條軸線在串聯著。思維和理念使班級管理標本兼治、形神合一的境界。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緣身在此山中
梅老師說“找到問題最后的問題即是問題產生的根源”。郭老師說“問題學生與學生的問題”。梅老師和郭老師都是在表達透過現象看本質,不同的是梅老師是在探索本質所在,而郭老師是轉換視角。當班級里的學生出現問題時,我們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方式解決呢?我班有個小男孩叫吳家樂,表面上看著覺得老老實實,很害怕跟我說話即使我是微笑狀,一副弱弱的樣子,感覺很膽小顯得很乖。但是,如果教室里沒有老師,他完全就是另外一種形象:毛手毛腳、招惹是非、撩撥毆打其他同學。當有人向我報告他把其他同學打哭的時候,我是不敢相信的!在我面前大氣都不敢出,話說三句都發顫的他,怎么可能會打人呢!后來家訪從他爺爺口中得知,其家庭教育存在暴力。孩子書不會背,作業書寫不工整,爺爺就會“家法伺候”。爺爺看著他寫作業時他一筆一畫無比認真,爺爺一旦離開他則龍飛鳳舞。即使爺爺打的再狠也沒用,“好了傷疤忘了疼”只是三分鐘效果。學生有問題很正常,不能隨意的簡單的給他貼個“問題學生”的標簽,重在尋找問題產生的根源,“對癥下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或者運用智慧轉變看待問題的視角,從而解決問題。
山重水復疑無路 ? 柳暗花明又一村
郭老師,一個會講故事的專家,一個能夠把事故變成故事的專家。郭老師的課不像是聽講座,而是聽一位長者在娓娓講述一個又一個故事,一個個故事便是一條條智慧。真想讓郭老師一直講下去,真希望自己能夠一直聽下去。《蘇東坡與佛印》的故事,《的士車風波》的故事,《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一則則故事便結成了人生的信條。在郭老師那兒,無論身邊發生任何事故,她總能突破事故的瓶頸,尋找到把事故轉化為故事的金鑰匙。從當事人口中檢索到有效信息,以此為切入點轉換角色,站在理性的高度審視問題,從而使問題得到妥善的解決,水到渠成的把事故化為故事。
郭老師能講故事,會講故事,其本身就是故事,值得我用心聆聽。
春風芳菲競 ?獨戀一枝花
卜老師講教師的幸福從在平凡的崗位上開一朵花開始。卜老師說他只會做小事,但他所做的小事在我們看來卻是大事;卜老師說他只會做簡單的事,但他口中所謂的簡單事在我們看來并非易事。卜老師所做的任何一件“小事”“簡單的事”,經過時間的淬煉就不再是小事,更不是簡單的事。要想做成功任何一件事必須得有“三力”助推,想象力、執行力和持久力,也就是敢想敢做能堅持。在屬于自己的泥土里開一朵小花,走出自我意識的狹隘,獲得春天的氣息。尊重手中的每一支粉筆,呵護班級每位成員的生長,擁有一顆孩子的童心,讓自己做一個孩子。用孩子的眼睛來觀察這世界,用孩子的心靈來感受這世界,尊重每一個孩子,讓他們教我解讀這世界,陪伴著我成長。
咬定村小不放松 ?立根原在摯愛中
烏江的高老師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師者之愛。我無法想象,一位年輕的女子背著雙肩包站在出站口的形象,但我知道凌冽寒風割在臉龐的滋味。我無法想象,那一張張問卷上凝聚了多少汗水、希望和憧憬,但我知道川流不息的人群擁擠不堪似乎要窒息的感覺。她所做的只是讓自己的學生能夠得到更好的教育,只是要得到家長認可和滿意的教育,只是讓學生的家長在外安心務工。在這樣一個紙醉金迷的大背景下,舍棄了自己可以創造更多個人財富的機會,而選擇了堅守為的只是成就別人家的夢想。
和我今年同到楊樓工作的馮老師,何嘗不是一位仁愛使者的化身!班級有兩名學生父親在牢籠中懺悔曾經所犯下的孽債,而子女卻在鐵窗外茍延生存。有四名學生父母婚姻不幸,忍受著父母離異的折磨。一位年輕貌美的女孩,不嫌棄孩子流淌的鼻涕,不嫌棄孩子身上的異味,不嫌棄孩子身上烏黑發亮的灰垢,帶孩子洗澡搓背、沐浴更衣。馮老師最美!為了孩子的成長,精心準備家長會,在家校互動中雙方共同努力促進孩子的發展。在家長會上,流下的的不僅僅是汗水更多的是眼淚,是內心的暖流。這淚花中的含義,唯有與會者才能體悟。馮老師最美!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教師要擁有一雙預見性的目光,能夠預測未來發展的先見性,為學生以后的發展奠基。聽了彭老師的這句話,我想到以前自己曾經看到的一條網絡段子:學校是為學習而設置的專門機構,而真正學習的場所是社會,學習不在象牙塔內而在塔外的生活。工作這五個月以來,我深切的體會到這句話的含義。正如“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一樣,自己要學習完善的方面還有很多。尤其通過這次研修,使我深刻理解了學校董老師告訴我的話“你以后的路還很長”所承載的分量。彭老師具有預見性眼光的論調,是因為學生不可能永遠都待在學校,最終要踏入社會成為社會群體中的一員。即使從學校畢業到另一個學校工作,雖然都是學校但角色的變化,就意味著社會責任和義務的變化。我們在學校培養學生,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走出來。教育,就應該教學生學會生活,能夠接受社會存在。
寫在后面
這兩天有一大學同學跟我發牢騷說,看到我跟我一年級的孩子們在一起很嗨,他羨慕的要死!而他卻被二年級和六年級兩個班搞得快活不下去了!其實他哪里知道,學校其他事物不說,就教學這一塊我不僅負責一個一年級,還包攬了三個年級的英語。他說他的工作很枯燥,每天面對這同一張面孔、教同一本書籍,批改同一題作文,這樣的生活很無聊!而我卻不這樣認為,教育是一種創新性的活動,每一個學生都是鮮活的生命,跟他們在一起就是在創造,就是在開拓全新的世界。每天都可以看到笑臉,每節課都在書寫生命的真諦,每篇習作都蘊含著不同的情感。教育是一種創新、是一種智慧、是心與心的碰撞。任何一個班級里的學生都是一樣的,有好的有差的、有乖巧的有頑皮的,只是我們自己的心感受這世界的溫度不同罷了。
依稀記得研修時王主任滴落的淚珠、馬校長一大早就過來參修、蔡老師抓拍的專注。在游戲中得到體驗,在交流中分享著彼此的心得,探索著我們的困惑,快樂著我們的快樂。感謝每一位專家從遙遠的遠方匯聚到阜陽,為我們帶來異彩紛呈的課堂。研修的過程,就是思維碰撞的過程,充滿了智慧的火花,帶給我們的是更多的思考和不斷前行的步伐。
研修雖然結束,但我們的工作才踏上新征程;
研修雖然結束,但我們彼此的情誼沒有結束;
研修雖然結束,但我們以后肯定能夠再聚首。
謝謝大家!
寫于:2015-1-18 2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