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在廈門有個知名的村落-烏石浦,這個村落居民以油畫為生,每年油畫出口占據了世界油畫市場約五分之一,也是游客們廈門必逛景點之一。
一說起這個村落,讓我想起來在余耀德美術館看的余天琦拍攝的紀錄片:《中國梵高》。紀錄片里說的是在深圳的大芬村,以油畫為生的村莊,80%的梵高油畫都是在這里產生。在紀錄片里,亂糟糟的工作室里,打著赤膊的畫匠們,調弄著顏料,一遍又一遍的臨摹星空,把自己的畫賣到了世界各地,比如阿姆斯特丹。這些文化的傳播使深圳這座新興城市,文化沙漠里降臨了甘露。
“烏石浦油畫村”,在百度地圖上搜到這個名字后,眼前回想起那幕,懷著對油畫文化的好奇,拎著重重的行李箱,冒著烈日步行到了目的地。不一會,只見一只畫筆上彩色大字:“烏石浦油畫村”,
往左邊走,一眼看到了一棟橘色的居民樓,難道是這就是傳說中的油畫村?我狐疑的圍著小巷走,僅僅一棟樓,有些年代看上去很破舊,大約七八層,白色的方形格子陽臺被柵欄圍住,陽臺外都種了鳳凰花,火紅的甚是好看。一樓門面虛掩著,漫不經心的放著些油畫和畫架。外面一個人都沒有,只停著私家車,很是蕭條。
所謂的這些名氣畫如此淡,門面大多數都關著,若是開了,里面坐的人也是懶洋洋的,因為無人問津導致惡性循環,繪畫垃圾四處。
“這也算油畫村,門庭冷落車馬稀?我可是花了一個多小時來的”,站在烈日下,感到有些失望了,經過一家便利店,和阿姨聊起了油畫村的事,說出了自己的不愉快經歷。阿姨跟我說,近些年來油畫村的年輕人,大部分人不愿意干這個事兒,加上廈門門面費貴,自然生意也就淡了。
阿姨和我聊得很開心,也給了我安慰,介紹了油畫村的歷史,變遷。
過馬路的時候,因為太陽大,躲在傘下,見到了一個福建的小伙子,主動的說了句“天氣好熱”,他也說,“是啊,你是來旅游的嗎?”“對,我過來看油畫的”,“烏石浦現在主要是銷售,而創作現在海滄,或許你去那看看,來這你肯定是來錯了”。
從油畫村到集美酒店有十幾公里,本想打個出租車。但是想著何不來感受下廈門的公交車,環保又便宜。想起了李嘉誠說他教育孩子,非常節省,不允許私家車接送上學,得坐公交車。在坐公交車的時候能看到各種各樣的人,聽到不少新聞,故事。與人群一起更接地氣,更了解民生。我更喜歡與大家擁擠在一個車廂,而不是一個人坐在出租車里看著計費表快速心跳。
回到酒店,想想沒看到想象之中的油畫村又有什么遺憾呢。這一路的體驗心得,所見所聞,至少我經歷了冒著大太陽像悉達多那樣行走般的炎熱,又感受到了鳳凰花澆灌時的涼快;聞到了新修地鐵的油漆味,也聞到了畫廊里飄出來的油墨味。至少我還看到烏石浦油畫村今日落魄與一些還算精美的油畫作品。這些點滴構成了我人生,至少它存在,它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