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成就的人都有一個共同點——
心懷感激,傾盡全力。
愛因斯坦說:“我每天上百次的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都依靠別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勞動。我必須盡力以同樣的分量來報償我所領受了的和至今還要領受的東西。”
范仲淹說:“我每天睡覺就寢時,都會計算一下我今天吃喝用掉的東西和我做了哪些事,是否相匹配,如果匹配,我就能安然入睡。如果不匹配,則碾轉反側不能入眠,明天必須讓自己的付出與所得相稱。
曾國藩說:“每遇幸事,常常覺得是老天之過厚于我。”
社會心理學家曾給出人際關系的3條標準:
1、合作意識
2、給予心態
3、共情能力
而這3點,又可以總結成一句話——
永遠要讓自己給予大于自己的所得。
我們在中學物理里都學過“能量守恒定律”,那么我們給予的,也一定會最終重新匯集到我們身上。
也許你會說,我在生活中,有感恩,有合作,也有給予的心態,可是為什么還是無法與他人建立有效的合作呢?
最近熱播電視劇《歡樂頌2》有一幕:曲筱綃有一單大生意,談了很久也沒談下來。她爸爸開導她說:談不下來是因為沒有讓出更多利,你現在公司初創,不如明明白白攤出底牌,讓出更多利,以此結交朋友,為以后生意做大打下人脈基礎。
這簡直是把萬能鑰匙——
永遠要讓自己給予大于自己的所得。
一個屋子里,木頭和鐵的溫度是一樣的,但是我們摸鐵很涼,摸木頭就很溫和。這是因為鐵作為熱的良性導體,它會將我們手的熱量迅速的傳導出去,而木頭是熱的不良導體,他不吸收我們身體的熱量,所以我們覺得它不涼,是因為它沒有索取。
我們跟人打交道的時候,如果我們能做到真心給予,別人就會感到溫暖。如果我們一味索取,別人就會感到冰冷。
永遠要讓給予大于自己的所得,這是做一切大事的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