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知乎CEO周源發布了一封內部信,宣布知乎完成1億美元的D輪融資,投資方為今日資本,并且包括騰訊在內的原有股東也紛紛跟投,大家都是一副信心滿滿的樣子。之前人們對知乎的盈利能力可一直是嗤之以鼻的,怎么突然態度就來了個180度大轉彎,內容創業的春天真的來了么?
內容創業前景光明
主導這次投資知乎的今日資本總裁徐新在接受采訪時稱,現在互聯網行業其實已經進入下半場,電商、社交平臺已經基本上飽和,并且幾乎形成了壟斷。但是內容的春天才剛剛開始,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消費的時候,以前買東西便宜就夠了,但是現在人們都需要更高質量、更高效的生活方式,所以在消費之前,用戶會參考各種內容,這些內容就是互聯網之戰下半場的主題。
同樣的觀點還出現在不久前召開的新榜大會上,新榜CEO徐達內聊到了內容創業的前景,他表示過去一年用戶消費的內容有了明顯的改變,用戶花在知識見聞、實事資訊上的時間和金錢大有超過娛樂消遣之勢。并且他們發現,高收入人群對于知識見聞內容的需求比低收入人群更多,所以可以推斷,隨著人們生活品質和見聞的提升,未來內容創業的需求還會進一步擴大。
盈利模式最終還是回歸知識付費
但是前景光明并不是能夠說服投資方的有力論據,有時候一些創業項目的市場確實很大,也會吸引很多用戶,但是就是賺不了錢,知乎就一直深受質疑,直到現在,很多人都不清楚知乎是如何賺錢的。
現在知乎等內容生產平臺的變現方式依然還停留在廣告層面,這也是多年以來為數不多有效果的變現方法。但是可喜的是,2016年內容平臺有一個非常好的趨勢:用戶愿意為知識付費了。這在之前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比如知乎Live,作為一個專業人士和普通用戶交流的小型課堂,每天舉行十幾場,參加用戶數百到上千不等,每人都會繳納一定的“聽課費”,雖然這無法給知乎帶來可觀的收入,但是這種現金流水對于企業意義非凡。類似的產品還有分答,這個上線不足一個月即宣布融資2500萬美元的問答類軟件,火熱程度讓人讓人措手不及,一個問題回答費用幾十上百隨便給,這還是之前一毛不拔的網友么?
其實經過思考,我們發現成功的知識付費體系存在兩項前提:內容優質和針對性強。
首先我們可以提出這樣一種論點:以前人們花在紙質書上的錢并不少,其實這些就是對知識的投入,并且這些投入應該是常態性的。但是現在紙質書式微之后,用戶花在知識上的錢應該流向哪里?紙質書換成電子書么?顯然不會這么簡單,內容創業就是要抓住這部分的潛在需求。
要想用戶把之前花在書上的錢轉移到互聯網平臺上,優質內容無疑是最重要的一點,喜馬拉雅FM CEO余建軍就表示,內容創業未來的重要趨勢是內容生產專業化,“我們相信,知識網紅將來會大行其道,每一個領域最懂的人講這個領域的東西,正在變成一種常態化。”羅緝思維聯合創始人脫不花則談到,在付費的內容創業領域,頭部內容是具有唯一價值性的。
要想攬瓷器活,就必須得有金剛鉆,之前能夠在互聯網上產出優質內容的人并不多,這也是人們拒絕付費閱讀的原因。但是一旦這些平臺給了專業人士發出聲音的機會,真正優質的內容自然就來了。
內容質量解決了,第二個問題來了,紙質書和電子書也有非常優質的內容??!互聯網內容平臺如何把用戶從出版商那里搶過來?從2016年成功的幾個內容創業項目來看,有一個共同點:針對性強。
分答、知乎Live等項目的成功是因為平臺上的專業人士能夠解決用戶的“具體問題”,這其實也是利用了現在人們較為浮躁的學習態度。閱讀書籍其實是建立知識體系的過程,解決用戶同樣一個問題,讀書可能要讀整整一本,但是平臺上的“老師”可能幾百個字就說清楚了。雖然讀書確實益處更多,但是人們現在更能接受這種快速簡練、針對性強的閱讀。
這也是引出了人們對于碎片化知識和系統性知識優劣的爭論,雖然碎片化知識確實不如系統性知識,但是事實是碎片化知識確實有它的市場,這也是內容平臺盯準的市場:把對碎片化知識有需求的消費者從出版商那里搶過來!
這樣說下來,是不是覺得內容創業其實挺靠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