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記得第一次被幼兒園邀請去做家長代表分享育兒經驗的時候,我什么也沒說出來。
相反,和我一起受邀的家長,都自學了非常扎實的教育學理論和兒童心理學,都談了極具建設性的教育理念。
但我一直認為,我是可以做好一個很好的父親和教育者的。
今天,我先總結一些大前提。它不是實操的步驟,只是一些理念上的引導。如果你不認可,可以現在就可以把這本書放下。
第一,教育是以愛為基礎的。但是教育的過程中,愛的結果可能是憎恨和怨恨。
我在很多身邊的教育例子中看到,一個非常典型的教育失敗模式是:以愛之名,行互相傷害之事。必須承認,小孩在面對父母的權力的時候是弱小的一方,有時候他們的反叛是叛逆,不好好學習,癡迷于某種愛好,有時候則是以墮落和放棄生命的方式。
我聽過一個心理醫生說:大多數來看心理醫生的孩子,往往都是家庭里唯一相對病癥輕一點的那個。有問題的父母,是最不愿意接受心理診斷的。
第二,教育是陪伴著成長。但是,成熟并不和時間經歷成正比。
教育者必須時時自省,無論你是一位專業教師,還是一位全職家長。用弗洛伊德的觀點來說,人的童年都是帶著創傷記憶的,現代人的壓力巨大,能保持情緒穩定已經是難得的修養。
所以,要多去從孩子身上學習優秀的品質,學習孩子的樂觀,有時候超出你想象的堅韌,孩子無與倫比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以及毫無社會負擔的感受能力。
第三,良好的教育不可能是高度理性和計劃性的,必須承認和允許它出現相當大的感性成分。
當人類持續不斷地攀登著理性和科學筑造的高峰時,同時也喪失了像一只小狗那樣,花一整個下午把玩一棵狗尾巴草的能力。這是相當可悲的。
主流的大部分教育課程和理論都有過分注重科學,較少歌頌感性的部分。當孩子沉浸在美好的藝術作品的自然感知和反應之中,大人們總是安耐不住想去給孩子們分析一通藝術作品的背景和表達意圖。而如果沒有對于感性和情感教育的塑造,孩子對愛的理解和感悟也會變得很差,這極大地影響著孩子的人生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