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一衣帶水的鄰居——日本是一個讓我們愛恨交加的國家。恨,恨之入骨。從甲午戰爭,到全面侵華,日本軍人曾經在中國的土地上無惡不作。愛,愛之深切。從魯迅的老師藤野先生,到質量精良的日本產品,日本人總能讓我們驚喜不斷。無數的中國旅行者懷著復雜的心理和留在頭腦中日本鬼子的印象,跨過這一衣帶水,去探究真實的日本。一波又一波中國游客強大的購買力導致的瘋狂掃貨行為,驚呆了日本人,以至于他們發明了一個針對這種現象的新名詞——爆買。
愛恨交織,欲罷不能的日本,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國家,真正的日本人是什么樣子的?一次參觀京都國立博物館后偶然的閑逛,讓我有機會從另外一個視角去理解日本、日本人。
請看下面的文字:
洛陽東麓 舍那道場 聳室瓊殿 橫虹畫梁
參差萬瓦 崔嵬長廊 玲瓏八面 焜耀十方
院象兜夜 剎甲支桑 新鐘高掛 高音永锽
響應遠近 律中宮商 十八聲縵 百八聲忙
夜禪畫誦 夕燈晨香 上界聞竺 遠寺出湘
東迎素月 西送斜陽 玉笥堀池 豐山降霜
告怪于漢 救苦于唐 靈異惟夥 功德無量
所庶幾者 國家安康 四海施化 萬歲傳芳
君臣豐樂 子孫殷昌 佛門柱礎 法社金湯
英檀之德 山高水長
初看之后,我覺得可與中國南北朝時吳均的《與朱元思書》媲美。文風相同,駢文體,言詞精美,節奏鏗鏘,意境深遠,讓人驚嘆。這段文字,是京都國立博物館后一個鐘亭里大鐘的銘文,為四百年前精通漢文的日本京都南禪寺大和尚所作。在四百年前,京都國立博物館所在位置是一個龐大的寺院,叫方廣寺。方廣寺是日本戰國時代名人豐臣秀吉建造,后遭地震損毀,由豐臣秀吉的兒子豐臣秀賴重修,在重修時,鑄造了這口大鐘,并銘文于其上以志其事。
我驚奇的是,四百年前的日本人怎么會有如深厚的漢文學功底,寫出奇章。如果不熟悉日本歷史的中國人讀此銘文,大概不覺得此文出自日本人之手,因為其中沒有一點日文的影子,文中開頭出現的“洛陽”二字,中間的“漢”、“唐”等字,更讓人認為寫的是中國河南洛陽附近的事情。這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事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