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作為一種皮膚過敏癥,是普通人群中的常見病、多發病。得了蕁麻疹,有一個特點就是患病部位奇癢,有人形容是“癢得鉆心”。
據悉,蕁麻疹是由于皮膚粘膜小血管反應性擴張及滲透性增加而產生的一種局限性水腫。常年在邊疆、海防、哨所、艦艇、隧道等環境和特殊崗位工作以及參加搶險救災等各種突發任務的指戰員,在高強度、超負荷工作及心理緊張狀態下,患病率較高。
許多家長喜歡利用暑期帶孩子外出游玩,但進入夏季,高溫濕熱,因此蕁麻疹在兒童中進入了高發期。蕁麻疹并不可怕,但是有些家長對這種常見的皮膚過敏癥往往不夠重視,因而延誤了治療,加重了病情。只要了解蕁麻疹的病理常識,臨床表現及防治方法,提早預防,就能減輕這種常見病帶來的危害。
蕁麻疹的類型及臨床表現
急性蕁麻疹:起病急,皮膚突然發癢,很快出現大小不等的紅色風團,呈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并逐漸擴大,融合成片。微血管內血清滲出急劇時,風團呈蒼白色,數小時內水腫減輕,風團變為紅斑而逐漸消失,但新風團會不斷產生。風團持續時間一般不超過24小時,病情重者可伴有心慌、煩躁、惡心、嘔吐、甚至低血壓等過敏性癥狀。有些患者可因胃腸粘膜水腫出現腹痛,亦可發生腹瀉、黏液稀便和里急后重感。當累及氣道粘膜時,可出現喉頭水腫、呼吸困難,甚至窒息。
慢性蕁麻疹:皮膚風團反復發生,但全身癥狀一般較輕,病程可持續數月或數年之久。
特殊類型的蕁麻疹:
1、日光性蕁麻疹:由紫外線照射所至。風團發生于暴露部位的皮膚,有瘙癢和針刺感,有時透過玻璃的日光亦可誘發。嚴重時有全身反應如畏寒、乏力、暈厥等。
2、人工蕁麻疹:用手搔抓或用鈍器劃過皮膚后,沿劃痕發生條狀隆起,伴痛癢,不久即消退。
3、寒冷性蕁麻疹:接觸冷風、冷水或冷物后,暴露或接觸冷物部位產生風團或斑狀水腫。重者可有手麻、唇麻、胸悶、心悸、腹痛、腹瀉、暈厥甚至休克等。
4、膽堿性蕁麻疹:多見于青年戰士,由于運動、訓練、情緒緊張、進食熱飲使體溫升高,促使乙酰膽堿作用于肥大細胞而發生。風團在受刺激后數分鐘即出現,半小時至1小時內消退。偶爾伴有流涎、頭痛、脈緩、瞳孔縮小及痙攣性腹痛等乙酰膽堿樣反應。
5、壓迫性蕁麻疹:皮膚受壓后約4-6小時,局部發生腫脹,累及真皮及皮下組織,持續8-12小時消退。常見于行走后的足底部和受壓迫后的臀部皮膚。
引發蕁麻疹的常見病因
物理因素:如冷、熱、日光、摩擦及壓力等物理性刺激。
食物因素:以魚、蝦、蟹、蛋類最常見,其次是某些肉類和某些植物性食品如草莓、可可、番茄、大蒜等。
藥物因素:常見的有青霉素、血清制劑、各種疫苗、病毒靈、磺胺、阿司匹林、嗎啡、腳苯達嗦等。
感染因素:包括病毒、細菌、真菌、寄生蟲等。最常見的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毒和金黃色葡萄球菌。
動物及植物因素:昆蟲叮咬、吸入動物皮屑、羽毛及花粉等。
疾病因素:風濕熱、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狼瘡、惡性腫瘤、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代謝障礙、內分泌紊亂等,都可成為蕁麻疹尤其是慢性蕁麻疹的主要原因。
蕁麻疹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1、發現皮膚出現風團疹應及時看醫生,到醫院變態反應專科查找出過敏原,做好自我防護。
2、改善居住、作業環境和搞好個人衛生、勤曬被褥,保持室內通風、干燥。盡量避免過度勞累、劇烈運動,防止暴曬和受涼。
3、蕁麻疹雖然可怕,但是做到早診斷、早治療、早預防,在疾病的早期進行干預,就會取得不錯的效果。防止普通蕁麻疹發展為慢性蕁麻疹的可能,通過免疫調節做好預防措施、調節過敏體質成為預防蕁麻疹的主要措施。預防蕁麻疹可利用微生物去刺激TH1免疫系統的發育,選擇對人體無害的益生菌菌株,代表性益生菌-唾液乳桿菌、羅伊氏乳桿菌、副干酪乳桿菌等合成的抗過敏益生菌欣敏康,這樣的菌株能夠有效的刺激免疫細胞產生干擾素IFN、IL-10等細胞激素,使TH1免疫系統發育完整,通過免疫調節降低人體的IgE抗體,調節TH1和TH2細胞免疫平衡,改善過敏體質,預防和減輕蕁麻疹的發作程度或不再發作,尤其是兒童。然而并不是所有益生菌都能抗過敏,選擇經過國際認證的專業抗過敏菌株對治療過敏性疾病非常重要和必要。
蕁麻疹的預防措施
1、蕁麻疹發作期和治療過程中禁飲酒,少食刺激性食物和海產品。
2、注意情緒的自我調控,克服急躁焦慮情緒。
3、了解和掌握常見皮膚病和過敏知識,提高自我保護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