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24 華杉
樂毅的《報燕惠王書》,寫了兩句千古名言,一句是“君子交絕,不出惡聲。”咱們絕交了,但不要相互講對方不對,這是君子。第二句話:“忠臣去國,不潔其名。”忠臣離開國君,自己要給自己找一點罪名,是我的不對,不是國君對不起我,這才叫忠臣。能理解這兩句話,并且知行合一,就是仁人君子,活在他人想象之外。不能理解,也不這樣去做,也很正常,一般人都不理解,孟子說了:“君子之所為,眾人固不識也。”
【淳于髡(kun)曰:“先名實者,為人也;后名實者,自為也。夫子在三卿之中,名實未加于上下而去之,仁者固如此乎?”孟子曰:“居下位,不以賢事不肖者,伯夷也;五就湯,五就桀者,伊尹也;不惡污君,不辭小官者,柳下惠也。三子者不同道,其趨一也。一者何也?曰,仁也。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
淳于髡,是齊國名臣,頗有事功,也能言善辯,挑戰孟子,這也不是頭一回,嫂溺援之以手的故事,就是他找孟子PK留下來的,這回,聽說孟子要辭職不干,他又來找孟子麻煩了。
“先名實者,為人也;后名實者,自為也。”名,是名譽。實,是功業。淳于髡說:“君子處世,無非兩端,若以功名為急務,那是進而濟世救民,如果輕視功名呢,那是退而獨善其身。夫子您在齊國位列三卿,上輔君王下濟百姓的功名都沒有建立,卻要離開,這是仁者所為嗎?”
孟子回答說:“你質疑我去國是不仁,那是拘泥于我的行為,沒有看到我的心。仁者之心一樣,但其行為,各有不同。寧肯居于下位,也不肯去服事不肖之人的,那是伯夷,我稱之為圣之清者。五次去找湯,又五次去找桀,以天下為己任,不管是誰做君王,都要勇往直前的,那是伊尹,我稱之為圣之任者。不討厭惡濁的君主,也不拒絕卑賤的職位,能做一點是一點的,那是柳下惠,我稱之為圣之和者。三者的行為不同,但其志意的趨向是一樣的,應該說,就是仁。君子不過是合乎此心的仁而已,為什么行為一定要相同呢?”
孟子之前在論四大圣人時,除了圣之清者伯夷,圣之任者伊尹,圣之和者柳下惠之外,還說過圣之時者孔子,所謂圣之時者,可以速則速,可以久則久,可以處則處,可以仕則仕,從心所欲不逾矩。孟子也表示過,他希望學習孔子。不過他在這里沒跟淳于髡說這么細。
【曰:“魯繆公之時,公儀子為政,子柳、子思為臣,魯之削也滋甚,若是乎,賢者之無益于國也!”曰:“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不用賢則亡,削何可得與?”】
淳于髡說:“魯繆公的時候,公儀子主持國政,子柳和子思都立于朝廷,這三人都是賢者,但是國勢衰微,那么多賢人也支持不住,這么看來,你們這些所謂賢者,對國家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前面我們說過,辯論是沒法論證自己的,只能攻擊對方,或者另外立論。這相當于傳播學上說的“議程設置”,我不進入你給我設置的議程,我另外給你立一個議程。所以孟子也不解釋子思的問題,另找一個例子說:“虞國不用百里奚而滅亡,秦穆公用了百里奚而稱霸。國家不用賢人,就會滅亡,就想想魯國那樣衰微而勉強存在,也是做不到的。”
孟子的意思,你說魯國有子思而衰微,我看如果沒有子思,恐怕已經滅亡了。
【曰:“昔者王豹處于淇,而河西善謳;綿駒處于高唐,而齊右善歌;華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有諸內,必形諸外。為其事而無其功者,髡未嘗睹之也。是故無賢者也,有則髡必識之。”曰:“孔子為魯司寇,不用,從而祭,燔肉不至,不稅冕而行。不知者以為為肉也,其知者以為為無禮也。乃孔子則欲以微罪行,不欲為茍去。君子之所為,眾人固不識也。”】
不稅冕而行。稅,音tuo,沒有脫掉祭祀戴的冠冕就走了。
淳于髡說:“王豹,是衛國的善歌者,他住在淇水邊,河西的人都會跟著唱歌。綿駒,是齊國的歌神,他住在高唐,齊國西部的人都會唱歌。華周、杞梁的妻子痛哭他們死去的丈夫,而改變了一國的風尚。里面存在什么,一定會在外面表現出來。如果在某個位置,從事某種工作,卻沒有功績的,我還沒有見過。所以說今天是沒有賢人的,如果有賢人,我一定會知道他。”
孟子也不跟他論王豹綿駒、華周杞梁的事,轉而說孔子:“孔子在魯國做司寇,不被信任,他便要離開。他什么時候離開的呢,君臣一起去祭祀大典,祭祀之后,按禮,祭肉要分給諸位卿大夫的,卻沒有分給他。他一看,連祭祀戴的帽子都沒脫,馬上就離開魯國。不知道的人,說他小氣,為了爭一塊祭肉,就賭氣不干了。知道的人,了解他是因為魯國失禮而去。不分祭肉,本身也是攆他走的信號了。孔子挑這個時機走呢,正是要讓大家可以指責自己是因祭肉賭氣而去,給自己安一點小罪名,不要給國君難堪,不要讓大家都說國君不對。這是君子之所為,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了。”
這什么意思呢,燕國大將樂毅,攻下齊國七十余城,功高震主,又被奸臣進讒言,新即位的燕惠王中了齊國的離間計。樂毅被逼離開軍隊,流亡趙國,趙王給他封地,對他非常優寵。后來燕國戰敗,燕惠王后悔,又怕樂毅率領趙國軍隊來報仇,派使者向樂毅示好。樂毅寫下著名的《報燕惠王書》,表達了自己對先君和祖國的忠貞感情,說了兩句千古名言,一句是“君子交絕,不出惡聲。”咱們絕交了,但是我不到處講你的不對,你也不到處講我的不是,這是君子。第二句話:“忠臣去國,不潔其名。”忠臣離開國君,自己要給自己找一點罪名,是我的不對,不是國君對不起我,這才叫忠臣。禮儀有規矩:“大丈夫去國,不說人以無罪。”如果你被放逐,或者自己流亡,不到處跟人講自己被陷害被誤解之類,見人只說自己的錯。燕惠王收到信,大為悔悟和感動,加封樂毅的兒子,并與樂毅和趙國終身交好。
能理解這一點,并且知行合一,就是仁人君子,活在他人想象之外。不能理解,也很正常,一般人都不理解,孟子說了:“君子之所為,眾人固不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