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無印良品,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性冷淡,無印良品的產品很有性冷淡的氣質?!拔矣X得無印良品的床品有種禁欲感。一個是設計。要知道,無印良品的設計師中,有原研哉,深澤直人,永澤陽一,山本耀司,植原邦雄,都是超級大咖的存在。
不知道大家身邊有沒有這樣的同事?他們總是早來晚走,心甘情愿為公司加班趕末班車?他們就是你的楷模激勵著你不要再犯懶癌,趕緊嗨起來啊!這樣的員工也必定是老板常掛在嘴邊的你看人家某某。。。但有的優秀企業的大老板就不同意了,而且還把“不加班”作為公司的一大“戒律”。究竟是什么樣的腦回路才讓這位老板做出這樣的有反常理的規定呢?
在小編的印象中,高大上的無印良品就像這個碗一樣,是質樸的:無印良品是一個日本雜貨品牌,在日文中意為無品牌標志的好產品。產品類別以日常用品為主。產品注重純樸、簡潔、環保、以人為本等理念,在包裝與產品設計上皆無品牌標志。產品類別從鉛筆、筆記本、食品到廚房的基本用具都有。最近也開始進入房屋建筑、花店、咖啡店等產業類別。
“無印良品(MUJI)”創始于日本,其本意是“沒有商標與優質”。雖然極力淡化品牌意識,但它遵循統一設計理念所生產出來的產品無不詮釋著“無印良品”的品牌形象,它所倡導的自然、簡約、質樸的生活方式也大受品位人士推崇。
無印良品的最大特點之一是極簡。它的產品拿掉了商標,省去了不必要的設計,去除了一切不必要的加工和顏色,簡單到只剩下素材和功能本身。除了店面招牌和紙袋上的標識之外,在所有無印良品商品上,顧客很難找到其品牌標記。在無印良品專賣店里,除了紅色的“MUJI”方框,顧客幾乎看不到任何鮮艷的顏色,大多數產品的主色調都是白色、米色、藍色或黑色。
如何不加班又能建立強悍競爭力?
這是春節期間看無印良品社長松井忠三的一本書,最大的感悟:我們討論一下“不加班”的學問。
圍繞無印良品,有兩個關鍵詞:
一個是性冷淡,無印良品的產品很有性冷淡的氣質。我看有人在知乎上點評無印良品,“我覺得無印良品的床品有種禁欲感。你要睡這樣的床,你都不好意思有性生活,覺得自己低俗,對不起床單?!?/p>
一個是設計。要知道,無印良品的設計師中,有原研哉,深澤直人,永澤陽一,山本耀司,植原邦雄,都是超級大咖的存在。
這是任無印良品設計總監的大師原研哉的畫風,很有設計逼格。
雖然無印良品強調無LOGO,強調實用性,但我認為,無印良品賣的就是逼格。無印良品的第一競爭力是逼格,是顏值,實用性是排在第二位的。
但是,我錯了,看了無印良品BOSS松井忠二的自述后,我發現,無印良品賣得是高效率。
這是松井的畫風,很質樸。
松井忠二是一個很極致,又很能把握本質的人。無印良品從巨虧到百億級公司,創造了不少神話。雖然受電商沖擊,中國大陸39個城市的134家無印良品店,平均15.9個月收回投資。
松井忠二有一個變態的哲學:不加班。
一、徹底執行“晚上六點半下班”
絕對要準時下班!
這一條在松井眼里是必須的。或許很多人認為加班就是認真、努力、更有效的象征,但其實不。
這個問題在松井眼里其實很簡單,盡管無印良品有一眾熱愛工作,甘愿為工作搭末班車回家的員工,但是領導階層認為這樣的低生活質量長久來看是削弱公司的生產力,久而久之這些員工生活只剩下工作后,能為公司帶來的創新能量就減少了。
所以不僅是從企業層面還是從個人層面來看,加班都不是件好事。
松井當初在推“零加班”活動時,信念很簡單,就是要員工把自己的工作流程SOP 化,當你仔細審視你的工作流程后,你會發現有很多無意義的時間浪費,把這些刪除,再配合諸如開會簡報格式預先制定,還有每天有哪些待辦事項都排好,什么時候做什么都一清二楚等規劃,準時下班理所當然。
為了做到不加班,松井做了幾件事:
1、讓員工認識到,在上班時間內把工作完成的重要性,進而設法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比如,無印良品調查員工的網絡使用情況,25%的員工承認上班時曾經瀏覽跟工作無關的網站。
2、最有效的是制定死線(deadline)
一旦必須在有限時間內完成工作,勢必會激發員工的專注力,學會安排工作的優先順序。
3、主管不在傍晚交辦工作給他人。
二、最重要的是制度
松井的書就叫《無印良品成功90%靠制度》。
松井搞了一個手冊叫MujiGram——Muji指導手冊,就是Muji一貫強調的細節。其質樸一目了然,之所以要制定如此翔實的指南,是為了“將依賴個人經驗和直覺的服務進行‘機制整合’,使它作為規范延續下去"。指南細致入微,規定商品擺放何時為“正三角形”何時為“倒三角型形”,搭配服裝的色彩必須保持在三色以內,這兩點是店鋪指南的基本點。指南體現機制,指南將理念細化為工作準則。
松井有計劃對我很震撼:沒有無法寫進指導手冊的工作。
甚至,打造暢銷品也要靠制度。為了搜集顧客意見,松井會把顧客意見輸入到一個名為“語音導覽”的軟件中,每星期由負責的人員查看一次,再決定是否反映在商品上。也成立了名為“生活良品研究所”的網站,建立一個既可和顧客溝通,又能兼顧商品開發的制度。
三、制度背后是執行力
策略二流無妨,執行力一流就行。
松井在內部的口號是:執行95%,計劃5%。
什么是好的制度?一定是能夠讓員工執行的制度。
制度是“文字化——提案——改善”不斷的循環!
如何提升執行力呢?
松井有一個內部方法,叫:PDCA循環。
規劃(PLAN)
執行(Do)
評核(Check)
改善(Act)
松井有一個測試題:一家企業的執行力,只要看開會狀況就能一目了然。
很多公司的會議,已經變成內部“事先疏通”的官僚文化,會議淪為純粹的形勢,這種“程序更甚于執行”的公司,只會不斷衰退下去。
松井認為,好的會議,一定要讓員工有主人翁意識,要負責的同仁必須自己做決定、負起執行之責。
松井這本很薄、很質樸的書,看的我一腦門冷汗。
不焦急、不懈怠、不傲慢。這是松井自我警惕的格言,先送給我自己,也送2016年的諸位。
其實,只要我們把工作的時間進度抓得緊一點,少做些沒有必要的事情,我們會發現在下班之前做完工作上的事情并不是很難,這不是一件多么困難的事情,需要的是高效的執行力和認真嚴謹的工作態度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