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普世智慧?
要論金庸武俠中的第一秘籍,非《九陰真經》莫屬。神奇的是,它的作者是一個文官,黃裳。里面既載有破解各大門派武學的方法,更是天下武學總綱。得之者,武功天下第一。
小時候,夢想自己有一天也能得到這種武功秘籍,仗劍天涯,打抱不平。長大后,發現這違反了物理定律,只是個幻想。但是再看《射雕》的時候,還是會想,有沒有可能獲得萬事萬物總綱的普世智慧呢?看,人長大后,總是變得實際。
普世智慧是一種什么東西呢?小聰明,大智慧。中國人用大來形容智慧,可見對智慧的贊賞。塞內加甚至說,智慧是唯一的自由。可是它無形無跡,只存在于人們的觀念中,我們又要到哪里去尋找它呢?
哪里尋找普世智慧?
我曾經到佛經上去尋求過智慧。佛家通過持戒、布施、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方式修行,從而超脫于紅塵之外。似乎是一條可行的道路,但仔細思考,卻行不通,佛家只是想超脫于人世間的生老病死等苦難,對紅塵之內的事情是逃避的,對我等塵世俗人來說,實在不能稱為普世。
我曾經去雞湯里尋求過智慧。但是雞湯里不斷變換的小故事,講來講去也就那幾個道理,大家都懂,但是沒幾個人能做到。雞湯的問題在于,通過小故事得出道理,而沒有告訴你具體的操作方法。讓你熱淚盈眶,讓你雞血滿滿,但時效一過,營養消散,久而久之,還會讓人上癮,堪稱精神海洛因。想從這里求得智慧,不啻于飲鴆止渴。
我曾經也去過名人自傳里尋求智慧。以為有些人名氣很大,總會有些智慧在里面。可是細看去才知道,每個人的成功都有一定的偶然因素在里面。很多時候,他們自己也并不察覺到,還沾沾自喜的歸功于自己的智慧。幸存者偏差會讓人變得盲目,再聰明的人也無法避免。此路似乎也不通。
普世智慧到底在哪里呢?它是不是真實存在?我不停的尋找,直到拜讀查理芒格的《窮查理寶典》,才稍微有些眉目。芒格不用多說了,巴菲特的合伙人、億萬富翁,這些都只是表面上的頭銜,實際上我認為他可以算是一位深刻的智者。不僅僅是在投資領域,還在人類生活的思想領域有深刻的見解,而多元學科思維模型就是最好的佐證。
如何獲得普世智慧?
在他看來,普世智慧并不是一條條真理,而是一個個思維模型。他認為,只需要大概兩百個思維模型就可以獲得普世智慧。顯然,他高估了人們的思維能力。我以為,大多數人能有十個思維模型就不錯了。而事實恰恰是大多數人只有一種思維模型。即在拿錘子的人看來,什么都像釘子。固化的思維模型,會讓人的思考僵化,產生許多的思維盲區和偏見,不能客觀的認識世界。普世智慧的最終目的,在于讓我們洞悉世界與自我的本質。
他的思維模型來源于很多重要的學科,比如數學、物理學、心理學、統計學等等,用這些學科的重要理論構建起思考框架,面對具體事件時,將其納入到相應的思考框架中得出結論,這本身算是一種理性的思考態度。但更為重要的是,對一件事情,要多用幾種思維模型綜合分析,得出更為正確的結論或看法。
在芒格看來,排在第一位的是物理。因為,物理研究的是我們這個物質世界運行的規律,我們生活在其中,無法逃脫其對我們的影響。物理學的思考方式和方法對于我們思考其他事情,有很大的幫助。查理舉例說,工程學中的冗余備份就蘊含著深刻的思想,比如我們做事時應該多考慮一種情況,假如PlanA失效,還能立刻啟用PlanB。
排在第二位的是數學。因為數學是對現實世界的抽象,描述的是世界表象背后的本質。它不僅僅是計算這么簡單,還能幫我們更好的進行決策。比如說,一個稍微有些概率知識的人,絕對不會去買彩票,絕對不去參加賭博,絕對不會浪費時間在名目繁多的抽獎當中。
看來,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這句話并沒有說錯。但是為什么我們學習數理化會這么痛苦呢?因為我們當初學習時,只是死記硬背了一堆公式,根本沒有理解這些公式背后蘊含的現實意義,一個個奇形怪狀的符號在那里你推我搡,不頭痛才怪。要想獲得普世智慧,我們還需重回數理化中尋找。
排在第三位的是心理學,除開前面兩門硬學科之外,這一門算是最實用的學科。我們的大腦經過了幾十萬年的進化,建立了很多思考的捷徑,這些確實幫助我們節省了思考的時間,但是也留下了很多謬誤和漏洞。也就是說,我們思考的時候,大腦的認知局限讓我們很容易陷入到思維的盲區。比如說,批判性思考里有很多的思維謬誤,“稻草人謬誤”、“羊群效應”、“光環效應”、“滑坡謬誤”等等,都是因為思維的缺陷和漏洞。包括很多的騙局都是利用我們大腦的bug,前天新聞上看到騙子團伙花重金請心理學家為他們寫劇本,為什么請心理學家?因為他們是最熟悉人類大腦漏洞的人,可見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其他的芒格并沒有多說,原因之一有人說是這些思維模型價值幾十億美元,查理不可能拿出來共享的,這當然是大眾喜聞樂見的理由。但我自己猜測是,普世智慧這東西,非自己親身領悟不能得。不是說拿一本《普世智慧修煉秘籍》照著練,就可以獲得普世智慧,事實上,世界上也不存在這種秘籍。我們必須自己去探索,去試錯,才能得到一個思維模型,另外,還要不斷填充既有的思維框架,擴展新的思維框架。這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很可能要耗盡一生之力,結果卻是一個未知之數。但是轉念一想,我們來到這個世上,如果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探索,去認清這個世界和自我的本質,也算不枉此生。
黃裳為了躲避仇家追殺,躲進荒山野嶺,鉆研武功,心中日思夜想的只是武功,不知不覺竟四十多年過去了,終于鉆研出天下武學總綱的《九陰真經》。于是出來復仇,卻發現原來的那些仇家已經都死了,他光榮的奪得“比誰活得長”大賽的冠軍。但在我們追求普世智慧的路上,卻不可效仿黃裳。智慧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們必須投身于生活中,提煉、實踐、反饋,只有經過這些步驟的不斷打磨,才能不斷的進步提高。胡適先生那句話說得好:怕什么真理無窮,進一步有一步的歡喜。
注: 普世智慧很容易與絕對真理搞混,絕對真理是將任何情況囊括其中,放之四海而皆準,哲學家目前還在爭論絕對真理存在的可能性。但以我淺見,對絕對真理的追尋注定徒勞無功,我并不是否認絕對真理的存在,只是覺得即使存在,以人類目前的智慧,很可能也無法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