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桶定律:
一只水桶能裝多少水取決于它最短的那塊木板。一只木桶想盛滿水,必須每塊木板都一樣平齊且無破損,如果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塊不齊或者某塊木板下面有破洞,這只桶就無法盛滿水。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決于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木板。也可稱為短板效應。任何一個組織,可能面臨的一個共同問題,即構成組織的各個部分往往是優劣不齊的,而劣勢部分往往決定整個組織的水平。 因此,整個社會與我們每個人都應思考一下自己的“短板”,并盡早補足它。(摘自百度百科)
可是,對于個人而言補足自己的短板是否就真的很有必要呢?增強自己的長處與補足自己的短板哪個更有價值呢?
這里且不考慮極端情況,只是考慮一般的情況。
首先,要明白在社會里生存,有一門出色的手藝(長處)要比什么都會一點,可又什么也不精通,要有價值的多。正所謂,一招鮮吃遍天!只要你有著自己的一項長處,只要比一般人強,至少你能依靠它生存。而且,如果你的這項長處,只有你有,別人都沒有,比如你做的包子做出了特色,像天津的“狗不理包子”,成為了一個品牌,賺錢什么的自然不在話下。而相應的,即使你什么都會,可是只會一點,無論是做什么,都不能在普通人里脫穎而出的話,那么,你在各個領域(你會的領域)都是沒有競爭力的。試想,我想招一個廚子,自然是招聘應聘者里廚藝最好的(其他方面的能力怎么樣,我根本不在乎,道德水平基本一致的前提下。當然,如果在廚藝都差不多的兩人中,就要考察你的其他能力,作為加分項了)。
這不就是當今社會的現狀嗎?因為各行各業都在飛速的發展,哪怕是一個很小的領域,要想完全掌握所有的知識,也幾乎是不可能的。每個人在這個社會里的職責就像流水線上的工人,只能負責一部分工作,各司其職。因為每個人,都只有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所以只能把它花費在自己最擅長的領域,以此來最大限度的提升自己某方面的能力。試想,你原本的理科水平是20(滿分100),文科是5,以80為優秀,要你選擇把自己的時間投入到其中一科,來提升到優秀的水平。你是選擇增強自己的長處,還是補全自己的短板呢?答案不言自明了。
也許有人說,我的目標是成為全方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成為通才。的確,有這個野心是極好的。可是,要想實現這個目標,我們先來看看客觀現實。首先是當今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每天各個領域都有新知識在增加,知識的總量呈幾何式增長,而你身為人類,就目前來看,壽命和精力是有限的,而且你必須全部從零開始學起,可以想象其中的難度有多大了。再者,你必須有極高的IQ,怎么著也得和愛因斯坦差不多吧(這一點能否達到,大家自己心里都清楚自己的水平)。最后,何妨先成為一個領域的一流人才,再來考慮成為通才的問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