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面標簽,用強力膠貼
開家長會時,有些家長特別無奈:“我家孩子注意力不行,做著作業不是要吃的,就是偷偷玩?!眹@氣聲、求助的語氣和愁眉不展的樣子,似乎孩子的問題已經無藥可醫。
首先,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其次,小孩子專注時間短,是正常的。
而且據我上課時觀察,發現他的孩子在幾十名同學中,注意力還是可以的,上課時發呆的、玩文具的有,但這個孩子不在其中。
每當家長當著孩子的面,用難過的恨鐵不成鋼的語氣數落孩子時,我都會先把他家學生表現優秀的地方一一列舉出來,既是給家長信心,更是給孩子信心。并且請家長不要再往孩子身上貼負面標簽。
很多家長專門盯著自己孩子的缺點看,優點再多也視而不見選擇性忽略。寫著作業累了,要休息下,鑒于家長盯著,無法放松地起身活動,孩子自然會選擇比如轉鉛筆等方式。家長看到就不得了了:“你就知道玩,看看人家京京……”“就不能認真一會兒!”“你怎么這么能動彈?
負面評價劈頭蓋臉而來,小孩子不能全面思考,大人的評價就成為他自己。
孩子對大人是深信不疑的,哦,我不是個認真的人。這個想法刻在他的潛意識中,日后做事情時,總會冒出這些句子:“我從小就不認真,不如別人。”從而凡事不樂于接受挑戰,無法形成進取型人格。
自以為謙虛,實則傷害孩子
一些孩子學習很專注,別的家長羨慕中貶低自家娃:“瞧瞧這孩子注意力保持這么久,我家那個三分鐘也坐不了,屁股下跟有針似的。”
聽了來自他人的良好反饋,孩子特別自豪,仰著小臉望向媽媽,等待著被媽媽肯定。意料之外的是,這位家長也跟著謙虛:“這個也不行,這一會表現好,你沒見過,那什么時候……”簡直是搜腸刮肚地挖出孩子某件不妥的事情。
這一下不只是失望二字能概括的,孩子已經被你弄得混亂了,怎么回事?別人覺得我還可以,媽媽眼中的我卻這樣不堪——原來我這么差。
讓自己的孩子迷惑又尷尬,好像這樣做,家長才算是對得起別人的夸獎。
孩子更加相信家長,所以家長口中的自己才是真實的。所以,就努力奔著家長所說得不行的方面沖刺。
指責呵斥,往不專注里推
有些家長情緒低落,孩子也被殃及。工作不順利或是身體不舒服時,心情煩躁,家長從不老老實實地承認并非孩子引起的,反而處處找孩子的茬。
平時同樣的做法是可以的,此時都能挑出毛病來:坐姿不標準(從沒指導過標準的)、吃飯習慣、說話停頓時間長……所有的事情都是問題。
更有甚者,有些家長沒有任何外在原因,習慣性地指責怒斥孩子,可能是太希望孩子成為規范的樣子,稍有不對,就在小孩子面前展現威風。
時間長了,孩子被嚇得戰戰兢兢,只要這位家長在家,就無法專注做任何事情。
他要分出一部分精力,關注家長的臉色眼神,總擔心自己對的不合家長口味,當發現稍有不對,好及時調整自己的做法。慢慢地就養成了這樣的習慣,于是就不能自如地投入到做事中去,其中包括學習。
要想孩子專注,家長先檢查下自己的日常語言。家長的語言是有魔力的,能讓孩子形成對自己的最初認知,哪怕這個自我認知是錯誤的,讓孩子感到憤怒和不滿的,卻也能照樣強大地對孩子施加影響。
孩子還不能正確評價自己,只會全盤接受來自家長的咒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