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底,沒想到,這么快接到錄書喜訊,太驚喜,所以接到任務后就準備起來。第一章遞交幾天后,沒音訊,嗯,以為過了。結果,對方說聲音太空了。第二次,還是有回音,第三次還是有回音,我的天,這么重復著來,伙伴們都錄完交差了,我還在第一章徘徊,心力交瘁。
嘗試過的方法:
1、 改造錄音環境。將一毯子掛中間,將狹長書房一分為二,在窗前和墻壁各掛上窗簾。空蕩蕩的回音有所改善。被打回。窗前掛上小被子,書柜打開,吸音,半掩著門,放音。不夠,還是滋滋響的。再次,拿了泡沫將窗封上!這里成了小黑屋。再后來因為空調的原因,去了KTV,結果回音還是挺大的。借手機,時間久,人家也不方便。錄音棚300元一小時,太不劃算了。好了,還是回到家里倒騰吧。
2、 設備改善。第一次au2.0,第二次買回了鄭老師同款話筒加一聲卡,聲音好了,但是音頻導出滋滋響。紅米手機錄制不錯,啟用手機,結果嘶嘶響,退回。軟件音頻嘶斯響,詢問技術,低版本,不兼容。和技術折騰,au6,各種小細節,聲卡滋滋響,檢查完后,插頭遠離聲卡,電腦風扇粘纖維消音,一面泡沫置于書桌一角,自我感覺回音沒了。但話筒拾取太靈敏,噪音一直來,斷斷續續。
3、 狀態調整。第三次接到退回,快崩潰,后來的兩次,我已經沒有很多波瀾了。錄制時,如果能夠一直持續下去,好狀態可以順利很多,也會省去很多后期麻煩事兒。能過則過,不能過目前也僅此而已。
4、 錄制感受。錄制時,會有磕巴,還是盡量熟悉文稿的好。其次對著“眼前的觀眾”來表述,對象感會更強一點。不要怕放緩節奏,該停就停,該快則快,該緩則緩。錄制時,留著一只耳朵聽外部的動靜,不對,就停止。
5、 剪輯太麻煩,怎么樣才能一次性錄完一段段的呢?我怕我壓根沒時間錄制,就只能磕巴的地方接著錄,導致剪輯太累了。所以,回到第一條,環境太重要了。
6、 音頻,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我把從第一錄過的音頻到后來各種情況下音頻(開門,關門,被子條數,門窗等等),擺放在一起進行對比,真的有差別,要么是底噪滋滋響大了,或者小,或者稍微環繞音等等。
總結,自身對于聲音的表現很重要,但是環境也是太重要了,聲音可以過,就是環境音過不了,虐心的經歷。不管結果如何,我是努力過了,對得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