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向大家簡單介紹一下秋葉大叔。秋葉大叔再忙,一年也能讀100多本書。他的書評寫得挺好,還經常有人寄書請他寫書評,一年差不多能收到50、60本請他寫書評的書。另外他還是PPT制作大咖。能跟著大咖學習閱讀知識,我感到特別榮幸,相信你也和我一樣。這本《如何高效讀懂一本書》是秋葉大叔二十多年的閱讀經驗之談。
有人繼續向秋葉大叔提問。
問4:讀書是速讀好還是精讀好?
對于問這種問題的人,我覺得很無奈。
像《高等數學》這種專業書,我能速讀么?只能一頁頁慢慢看啊。而沒有營養的書,有時候我半個小時就可以翻完,因為里面都是一些廢話。內容是我非常熟悉的專業書,我也可以半小時翻完,因為我只看重點。
真有營養的書我會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有時間就爭取慢讀,一次讀到位,做好筆記,以后需要時再翻。如果沒有時間我就選擇速讀,或者跳著讀我最需要的一部分,以后有時間我還需要補功課。
我必須說:好書一定要精讀,你對自己加以研究的某個方向一定要學會主題閱讀。
關于如何略讀、跳讀、精讀以及進行主題閱讀,我推薦大家看看《如何閱讀一本書》。
我這個人好奇心特別旺盛,好多書是為了滿足好奇心而讀,談不上有什么特別的目的,大部分書是買回來草草瀏覽一遍,讓自己對某個領域有個概念,當然也許有些概念將來就變成了我的一個興趣關注點。像對管理學、經濟學、心理學、歷史類、人文類書籍的閱讀興趣,我就是這樣慢慢培養出來的。
問5:讀書是不是開卷有益?
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大部分人能分配給讀書的時間就更有限,與其講開卷有益的大道理,不如承認人都有想一步到位讀到好書的心理。
由于現在出書不難,沒有足夠干貨的書的確太多,所以開卷不像古時候那么容易做到本本有益,“開卷有益”更適合信息稀缺的時代,在信息泛濫的時代,開卷往往讓你湮沒在信息的海洋。
所以我不認為開卷有益,但讀一本沒有營養的書也未必是無益的,這得看你讀書的目的和方法。比方說我準備研究一個題材時,我會把能搜集到的這個題材的書都買回來研究,好書我就摘錄觀點,梳理作者的思考框架,慢慢變成自己內化的思維,這當然是開卷有益。但看到不好的書,我會思考和好的書相比,作者差在哪里?為什么他只能寫出這樣的書,他的思維缺陷在哪里?我應該如何避免也寫出這樣的書?有了這樣的思考,一本不好的書,也許對我寫書的啟發更大,因為一個好作者的優點往往很難學習到,但一個差作者的缺點反而是很容易發現并能有意識去避免的。
還有些不好的書,雖然整體不行,但是其中一個章節、一個單元還是有可取之處的,通過這個章節我思考了,頓悟了,甚至學到新的分析工具和方法,這還是有收獲的。考慮到一本書的價格,能用這樣低的成本學到東西真是超值。
問6:能推薦一套經典閱讀書單嗎?
很多人希望我推薦一份經典書單,這是讓我很為難的一件事情。我覺得讀書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我喜歡的經典你不喜歡很正常。
另外我覺得花一點時間選書是很值得的付出。在這個過程中你不但要學會各種搜索技能,對比各種推薦書單的優劣,識別各種書托,甚至因為書評認識一些書友。更重要的是你要開始為自己的閱讀做出獨立判斷,做出選擇。你的選擇也許讓你滿意,也許讓你失望,但是你也學到了更重要的經驗——人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好的選擇可以讓你開心,壞的選擇也會讓你總結教訓,爭取下一次做出更好選擇。這種選擇成本很低,卻可以鍛煉你的判斷力,很值得。
經典書籍也要分類對待,就好像教育分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通識教育部分的經典書籍可以適應面很廣,甚至每個人都可以看,專業面的經典書籍就受眾小。而文學類因為有細分品種,不同的人口味不同都很正常。
我給大家一個建議,在網上搜索關鍵詞“書籍類型+書單”,比如“管理學經典書單、歷史經典書單”,可以看到很多人推薦的經典書單,你們可以試著去搜搜看。
問7:別人推薦的經典書籍我看不懂、看不進去怎么辦?
其實這很正常,有些書經典是經典,但也需要你具備理解經典的閱歷和知識積累。
比如在經濟類圖書的作者里,哈耶克的名字經常被人提起,但他的書,不知道是翻譯的原因還是我個人水平的原因,反正讀起來很吃力,我了解他反而要更多通過他人的評論性文章。
又比如王陽明的心學,很多人評價很高,但到目前為止,我還讀不太明白。讀不太明白的意思就是每次讀一點點就沒有耐性讀下去。
再比方說,有的朋友說對哲學類的書籍不怎么有天賦呢,怎么也看不懂,看不下去;名著也是,感覺有點生澀呢……
我得說,有些書你不喜歡,是緣分沒到。我高中不愛看《論語》,過了30歲再讀,不得不覺得《論語》風靡兩千年,是有理由的,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多少道理!
我的建議就是,別人的經典閱讀體驗未必就適合現在的你,如果你發現所謂經典好書你讀不進去,又不是你的專業必修書,不必強求去讀,放一放,等以后緣分到了再讀。一輩子都沒有緣分也沒有關系,人類歷史文化博大精深,我們每個人能汲取一小部分就已經受用無窮了。
再說了,成長的法門并不唯一,讀書并不是讓一個人獲得智慧的唯一通道。我曾經寫過一系列關于“如何讓孩子愛上閱讀”的文章,影響很大。我覺得讓孩子過早閱讀經典未必就是好方法,也許先看看童書漫畫更能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如果你們對這個系列文章感興趣,不妨去我博客翻翻: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4cee110101cwd5.html。
問8:有些書只讀沒有感覺,怎么辦?
越是實用技能類的書,越需要和實踐結合起來閱讀。如果你只是看,沒有和其他行動結合,讀過也往往是過眼而已,收獲不了什么。
即便是一些理論性的書,也要主動結合現實來思考,這也是最最重要的。把讀完的書中的一些理念,馬上和現實印證,或者直接引入現實思考和行動。否則,讀書的心得會遺忘得很快,不會成為你的內容。
我曾經問過學經濟學的同學,有沒有讀過經濟學領域的經典?如果看到國內報道的財經新聞,比如股價漲跌,某些行業遭遇整體性危機,一些政府行政指令效果不佳,能否用學過的經濟學知識做個分析?——答案往往是沒有想過。
這樣讀書就把自己變成一個容器,而不是攪拌器。容器的特點是只能裝一點點東西,要進來新東西,就得扔掉一些舊東西,否則裝不下。而攪拌器可以把不同的內容重新組織,變成更容易吸收的飲料,化為自己身體需要的營養。
讀實用的書,第一層境界是你看得懂別人的道理,第二層境界是自己能照著講出來,第三層境界是自己能有意識去運用,第四層境界是能用自己的話總結出來。達到第四層境界了,恭喜你,這道理總算屬于你了!
讀書這件事,看來的東西不是自己的,寫下來的文字也未必全是自己的,只有反反復復講,把看的寫的講到潛意識了,成為一套方法論了,成為自己的工作習慣了,也許才是自己的。
至于那些讓你感到醍醐灌頂的書,也不是真的帶給你成長。有些書之所以讓你感覺收益大,也許只是因為它是你處于改變臨界點時恰好出現的那一本。看書只能打開視野,解開思維盲區,但是一個人要改變自己必須通過行動。
所以即便沒有感覺,還是建議大家堅持讀書,厚積薄發,不期速成,功不唐捐。
問9:我沒有時間讀完整本書,只訂閱經典博客,經常看看,比如秋葉老師的,夠嗎?
閱讀博客、微博、微信文章這樣的閱讀方式,和閱讀整本書最大的區別就在于前者是不系統、不嚴謹的碎片知識,后者是系統的整體性知識。
如果一個人沒有建立系統性思維,長期做碎片閱讀,只會讓自己的大腦充斥各種碎片思想、各種有趣的段子,但是就是沒有自己的思考體系,而這樣的思考體系必須通過閱讀有質量的好書慢慢培養。
等你培養出框架思維能力了,再看碎片文章,就可以把看到的信息點整合到自己的框架里面,讓自己的框架更加豐富飽滿。
所以,我不提倡大學生或者年輕人過于依賴網絡閱讀模式,還是要讀整本書,做書摘,做筆記,做練習,錘煉自己的整體思維能力。不要以為看了很多網絡文章,貌似也做了很多思考就是讀到書了。
年輕人讀書應該考慮是否能為自己建立一個完整的思考框架,這個是無法通過網絡閱讀系統建立的——當然一些特別優質的網絡課程例外。
雖然我也提倡大家關注一些優質專業博客,但我不提倡用這種快餐閱讀代替讀書。
讀后感:關于讀書的有關問題,我們可以通讀秋葉大叔的這本《如何高效讀懂一本書》,他對讀書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以后的時間里還會繼續和大家分享這本書,今天先分享到這里,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