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 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傷心,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又上心頭。
李清照與趙明誠新婚不久,趙明誠便出遠門,新婚夫婦兩地相隔。二人感情非常融洽,李清照對丈夫思念不已,便寫下了這首纏綿悱惻的《一剪梅》,表達內心的相思離別之苦。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簟:diàn,席子,“玉簟”就是光滑如玉的席子。粉紅的蓮花殘留著一點余香已經枯敗,光滑晶瑩如玉的席子已帶涼意,輕輕的提起絲裙,獨自走上小船。初秋時節,已生涼意,已見破敗,孤獨的詞人駕著小船游玩,試圖排解心中的相思愁苦。
“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雁字:雁群,大雁飛行的時候排成“一”或“人”字,古人稱之為“雁字”。雁群飛過白云,莫非是有人寄來了書信?皎潔的月光照滿了西樓。
大雁是信使的象征,詞人出游本是排解相思之苦的,然而看到了大雁以后,恰恰觸動了相思之情,難道是丈夫寄來了書信?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傷心,兩處閑愁”,昔日盛開的花朵飄落凋謝,無情的流水無言的流淌著,分隔兩地的人兒啊,雖然各自愁苦,但卻是一樣的相思一樣的想念。
花朵飄零、流水逝去,似乎正在一點點地帶走了詞人的青春年華。大好的青春年華該是和愛人一同分享,可現實卻是兩人天各一方,多情的詞人怎能不愁?怎能不苦?這一份愁苦既有相思,也有對青春的眷戀。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又上心頭”。這一句不翻譯了,它太清楚明白也太恰當了,任何別的字句都無法代替。
偉大的文學是用普通的語言準確地描繪出普遍的情感,“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又上心頭”便是如此。相信大家都有這樣的經歷,當煩惱和憂愁出來的時候,我們都是愁眉苦臉的,恨不得在臉上刻出“我煩”、“我愁”的字樣。然而,一段時間以后,我們的眉頭舒展了,臉色平靜了,但是那股情緒呢?它并沒有消失,而是更加深沉的埋藏了心底,浸入了骨髓。
這首詞分為上下兩闕,上闕寫景。顏色有紅、玉、蘭、錦,絢爛多彩;空氣中還不時的傳來陣陣荷花的香氣,沁人心脾;一輪明月送來了清涼的月光,清澈皎潔。紅藕、玉簟、羅裳、蘭舟、云、雁群、月光下的西樓,這一組事物構建了唯美瑰麗的物象世界。
然而如此美麗的景色沒有給詞人帶來愉快的心情,如此美景無人共賞,反倒是勾起了詞人的相思。轉入下闕,便是敏感的詞人抒發內心無限的愁苦。
第一小段“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包含了紅藕、玉簟、羅裳、蘭舟四個事物,全是客觀事物,沒有正面描寫內心的情感。
第二小段“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包含了云、雁群、月光下的西樓三個事物,客觀事物少了一個。“錦書”是詞人心中所想,詞人內心的情感已經開始生發。
第三小段“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傷心,兩處閑愁”包含了花、水兩個事物,客觀事物又少了一個。“一種傷心,兩處閑愁”,詞人內心的情感進一步發酵強烈。
第四小段“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又上心頭”,客觀事物沒有了,詞人完全被內心的情感包圍無法自拔。哎,李清照這次出游散心徹底地失敗了。
眼中所見的事物由多到少到無,內心的情感由弱到強到無法自拔。兩條線索相互交錯,結構變化巧妙如斯,情感婉轉纏繞,李清照“婉約詞宗”的美譽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