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精耕細作的好咖啡,固然是享受,但現實往往很打臉:
早晨起床為了多睡幾分鐘,出門上班跟打仗一樣,連去便利店買個咖啡的時間都沒有。
幸好我們有膠囊機。塞進一顆膠囊,按個按鈕就有還不錯的咖啡喝了……不得不承認,真的是超快超方便。而且,比起奶精、乳化劑和咖啡粉混合沖劑(對,我說的是速溶咖啡),至少膠囊里萃取出來的,是杯咖啡。
藍鵝,形形色色廣告中的膠囊咖啡機,卻是時髦與品味的象征:不論膠囊還是機器的設計都大下血本,比全自動咖啡機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喝起來(好像)也和真咖啡沒大差別……
于是,它迅速占領了高管們的辦公室、時髦人的家,甚至很多時候,快速判斷一家高星級酒店是否“真的有檔次”,重點就是看客房里放的是速溶還是膠囊機啊!
那么,膠囊機到底是什么,有了膠囊機,就真的可以喝到如咖啡館出品一般,品質不俗的好咖啡了嗎?
且聽鵝君娓娓道來。
膠囊咖啡機是怎么誕生的?
膠囊咖啡,是由全球最大的食品公司雀巢在1976發明的。
什么?1976年就有這么超前的概念了?
據說膠囊機的發明人Eric Favre,偶然在一家羅馬咖啡館喝到了一杯與眾不同的濃縮咖啡:咖啡店的老板以為機器故障而反復扳動把手,令大量壓縮氣體進入杯體……便受此啟發,開發出了膠囊咖啡。
膠囊咖啡,就是把磨好的咖啡粉密封在小小的膠囊中,利用極強的水蒸汽高壓,萃取出濃縮咖啡。
這種理念,在1970年代,可謂開時代之先,但由于雀巢錯誤的市場定位(商業用途咖啡),以致于它在隨后的數十年內都默默無聞;直到最近十年,雀巢改變策略主打非專業級別的家用市場,才慢慢打開了局面。
然后的故事你都知道了。Nespresso,一機在手,逼格不愁……而其他咖啡大廠,諸如Lavazza、Illy、Mars, 以及Green Mountain,看到了甜頭,都著手開始開發自己的膠囊咖啡系統啦。
不過,值得注意的一點是,不同品牌的膠囊機之間的關系,就像蘋果和安卓、佳能和尼康,買了蘋果手機,就搭載不了Android系統,買了佳能單反,沒什么事也不會去買個尼康的頭回來玩……
對,我說要的是,買了誰家的機器,就得用誰家的膠囊。一個蘿卜一個坑,雖然都是膠囊,但彼此之間是不兼容噠~
下面這個表,能夠很快地幫你總結所有市面上常見的膠囊機。
一顆膠囊是怎么變成咖啡的?
咖啡膠囊,是從英文的Capsule直譯過來的。制作膠囊時,把咖啡豆經過特殊處理磨成咖啡粉,密封鋁制的膠囊之中,講究的膠囊,還會注入無毒的惰性氣體(譬如氮氣)起到延長保質期和再次滅菌的作用。
啊呀,聽起來和薯片很像呢!怪不得保質期可以長達一年。
傳統意式機的工作原理,說白了就是利用壓力萃取出濃度極高的咖啡。膠囊機,其實也不例外。
其實吧,看著那么多型號,功能上是大同小異,大致有如下組件構成:
內部:
加壓泵:產生9~12個大氣壓力,迅速萃取咖啡的風味
加熱元件:大部分的膠囊機為了縮小尺寸,使用加熱快(Thermo-block)來加熱熱水,溫度上下可能有4到5度的浮動空間
外部:
電子控制板:控制水量、控制溫度
沖泡區域:均勻地將熱水注入膠囊中,在萃取完后,有空間可以儲存使用過的膠囊
奶泡打發:有這個功能的膠囊機,通常比較貴,機器也會稍微大一些。制作出來的奶泡,不會太綿密,牛奶的溫度也無法控制。
膠囊質地堅硬,在高溫下可以保持原型。膠囊機的工作原理,就是將高壓高溫的水蒸汽注入膠囊中,使咖啡在壓力的作用下,萃取出帶有crema的、濃郁的濃縮咖啡,較大程度地保留了咖啡本身的風味與香醇。
我們為什么要喝膠囊咖啡?
看著企鵝寫了這么久的咖啡,獲得一杯好咖啡,有四個要素:水溫、水量、咖啡粉的研磨粗細、咖啡粉的新鮮程度。人的問題我們就不說了……
膠囊咖啡的誕生,一次性解決了上面的問題。一鍵式服務啊,開機超快,加熱速度超快,而且還不難喝!
那么,除了方便、省心,還有別的理由嗎?
膠囊咖啡,可能是品質最恒定的咖啡之一。在產品設計時,膠囊機就設定好了固定的水溫、出水量,膠囊本身的生產也遵從流水化、標準化。
除了咖啡之外,很多膠囊機還可以喝茶和其他飲料,簡直是懶人福音。
而且……它顏值高,看著潮啊!不占空間,就算不用放在家里當擺設也很好……
最后,價格喜人。雖然膠囊價格不菲(大概一個5塊吧),但膠囊機本身的價格還是要比全自動咖啡機要便宜很多。
那么,膠囊咖啡機有沒有缺點呢?
1|不夠新鮮
雖然很多膠囊咖啡生產商會將“新鮮”作為賣點,但那也要看是和誰比……和豆子比,咖啡粉的新鮮程度當然不及現磨。
咖啡一旦磨成粉,氧化速度會非常快,即使密封,殘留的氧氣還是會有很嚴重氧化,導致風味不好。當然了,有幾種方式可以延遲氧化速度:沖氮氣、或者放脫氧劑(就像企鵝君最近在賣的掛耳包里就有放哦!)
大工廠,比如Illy以及Nespresso,都是在"全氮氣"環境下包裝制作,所以可以稍微減緩風味衰敗程度。Nespresso在這點做得很好,因為是單個膠囊"密封"包裝,所以每個膠囊都是在低氧的狀態,衰退速度比較慢;Illy則是裝罐沖氮,所以一旦開罐,沒用完的膠囊就會開始氧化,所以illy的膠囊必須迅速用完.......
而K-cup,由于沒有專利保護(他是一個開放平臺,希望其他品牌來使用它的膠囊機系統),所以會有很多不同的OEM代工廠,去生產標準不一的膠囊……想想也知道,品質天差地別哦。
2|標準化的另一面
膠囊機,基本上是不動腦子也會用的。最大程度地減少了人為的影響因素,它的水溫、水量都是恒定的,不會針對不同的膠囊有調整……
而且,它做不出漂亮的奶泡!
喝拿鐵、卡布奇諾等牛奶咖啡,要擁有漂亮綿細的奶泡,是一個技術活。但不論什么牌子的膠囊機,基本上弄不出綿密的奶泡!不過看在它那么方便的份上,多忍耐一下吧。
3|一個蘿卜一個坑,膠囊機互相不兼容
除了K-cup膠囊系統,所有的膠囊系統都是閉環商業模式。也就是說,你買了這個機器,就只能強制使用這個廠商生產的膠囊,除非換機器!
還有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由于各家系統的兼容性,導致膠囊的選擇本身就有局限,風味的廣度和豐富性,也會弱一些。
買了膠囊機,只是個開始
因為,膠囊才是后續不斷燒錢的易耗品!
所以呢,能不能夠買到口味還不錯的膠囊,是最重要的事情了!
什么?不都是膠囊嗎?還口味差很多?
那么重點來了,哪款膠囊是好喝的呢?
你們最關心的測評,當然也要有啦!我們以身試毒,喝了56款膠囊(生無可戀臉.jpg),好喝的不好喝的,都替你喝過了!
制片 | Mandy
導演 | 徐若云
攝影 | Jason
剪輯 | 鄧喆、路淞
設計 | 心悅Y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