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產品收尾,程序修BUG,我也抽點空把公司的產品做個梳理,
用戶體驗五要素:戰略層、范圍層、結構層、框架層、表現層。
一、戰略層
先說明一下我們車間的產品分三塊:
服務端是集在線排隊、點餐、收銀、等多種餐廳業務的桌面端餐飲軟件,特點是整合餐廳的多種業務于一體,解決餐廳手記筆錄的傳統工作方式,記錄餐飲營業數據;
消費端是消費者通過手機微信登入的在線點餐軟件,特點是可在線點外賣、預定餐桌、提前排隊、贊賞服務,依托餐廳微信公眾號進行推廣宣傳,擴展餐廳在線服務,為線下引流;
管理端是餐廳管理人員通過手機微信登入,實時查看餐廳營業數據的管理軟件,將服務端的確切數據加以分類組織,通過管理端展現給管理者,服務經營餐廳業務。
拿消費端來講,基于老板“我們現在做的就是面向全部餐廳的”的sa牛逼戰略,在選定目標客戶上,我自己把現在市場中的幾類餐廳進行了分類
從餐廳消費頻次基數、餐廳消費營業額、餐廳數量上選取對公司最有價值的餐廳作為目標用戶,
最后選擇的是正餐/快餐餐廳,確定了產品重點關注的對象。
所以,在第一層面上,需要確立了解的幾個內容就是
1.產品的概念是什么?(一款能夠整合餐廳業務功能,幫助企業經營餐廳的軟件)
2.面對的主要用戶是哪些?(最具商業開發價值的大眾化的正餐、快餐餐廳)
二、范圍層
在了解到產品面向的主要用戶之后,再對目標用戶進行需求分析,通俗地講就是,通過研究他們日常經營的流程具體是什么樣子,再思考怎么通過設計軟件功能來對他們的工作流程進行優化,(因為B端的產品的設計核心即是在保證產品使用功能穩定和業務流程完整的基礎上,做到優化工作,提高效率)
介于車間并沒有什么調查數據(確切地說連做調查的打算都沒有·····),我也不可能完全連米都沒有還想著怎么做飯(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朋友/微笑···)所以在研究功能和業務邏輯時,基本是先推測→再驗證的套路,從社群、知乎、公眾號等平臺上面搜集的資訊結合日常生活實際,細數一下營業流程,再結合目前主流的幾家餐飲軟件,最后確定了消費端功能在滿足在店的點餐、預定等基礎功能外,設計了在線點餐、排隊、叫號等有特色功能,然后依據BOSS們的要求又做了幾個較大型的功能如ERP、CRM和OA等,這些管理軟件自己一時還沒整明白,后面再細說,這一跳過地快也是怪我自己弱雞,并沒有多少經驗,就獨自挑大梁,但自己也總結了幾點注意的東西:
1.軟件必定依托于硬件,所以硬件的問題在期初就應該考慮進去(我期初一直按照桌面端來做,到后面頁面設計到一半的時候,開發突然跑過來跟我說,一個按鈕手指只怕點不到,項目沒有啟動,全是老板對著一個桌面軟件跟我說的,也怪我自己前期沒問清楚,最后吃了不少虧吧,最后沒轍,重新調過一遍·····)。
2.本身產品是依據具體業務場景來做的,所以有部分的頁面存在復雜功能,需要學習成本的問題,這個是開發提的,說產品功能厚重,我做過一些說明,B端產品本身是面對用戶比較特聚集,使用人群不可避免要存在一些時間來培訓上崗,所以無法通過減法來使產品輕量。
好在自己在前期將這個思路想清楚了,自己的產品屬于什么類型的一定要有所熟悉,不然因為別人對視覺和體驗的各種意見,迷失了本身對產品該有的理解,產品是難以做好的。